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及其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命題。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石,我們更要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總結教育發展的經驗教訓,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實現教育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一、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首先是人學,教育必須創造條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靈動與飛揚,促進每個生命全面、和諧地、自由地成長。因此,我們就要擯棄把教育看做是知識的傳授,并以此作為教育的惟一的、最高的目的;擯棄讓教育成為記憶之學、機械之學;摒棄讓教育遠離個性,成為標準化的模具。教育不應只是往桶里注水的過程,而應是不斷向外流淌創造之泉的過程;教育不應當把知育等同于智育,把復制等同于創造。發展人的個性,解放人的創造力,應該成為我們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二、優化配置,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教育的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區域差別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避免的,我們要用科學的發展觀指導教育的發展,縮小這種差距,促進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惟有均衡發展,才能體現教育的民主與公平,才能切實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最終增強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應對力、競爭力和發展力。因此要繼續增加基礎教育投入,對基礎教育各級各類學校實施標準化建設,在同一區域范圍內,所有同級別、同規模的中小學,實施基本統一的標準建設、師資配備,讓自然的、經濟的、社會的人都盡可能從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補償。我們鼓勵優秀人才到貧困地區、到農村地區從事教育工作,增加農村學校的教師編制,提高貧困地區和農村教師的地位和工資待遇。實施強弱聯手的辦學方式,讓弱勢學校與強勢學校共同構建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
三、加強管理,注重學校的內涵發展。學校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支撐,學校教育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不斷提高普及率的基礎上,向管理要質量和效益,堅定不移地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學校要優化辦學質量。學校要從單純的追求升學率的狹隘教學目的觀中走出來,要著力于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實現由只注重教師的“教”到兼顧教與學兩方面,緊緊抓住教學質量這一生命線,樹立正確的教學質量觀,讓學生得以最優發展。其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變單一“灌輸”型、“一言堂”型教師培訓為教師“案例培訓”、教師與專家互動培訓,注重教師教學實踐與教育理論密切聯系;讓教師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開展教學行動研究,做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再次,學校要鑄就自身特色,營造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學校要充分發掘學校的特色資源、優勢資源,開發富有特色的課程資源,培養有個性的學生,有特長的教師。學校管理者在堅持教育方針、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根據自身實際,開拓創新,不斷賦予特色新的內涵和豐厚的底蘊。
四、實事求是,夯實新課程改革。推進新課程改革必須科學處理好新舊課程觀之間的關系新課程的目標與起點的關系、新課程與實施素質教育的關系等,確保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首先,我們要學習和深入理解新課程新理念;其次,我們要在實踐過程中,加強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新課程改革的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