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民生為重;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民生問題,是關乎個人、國家和社會的大問題,而社會保障則是這個大問題中的關鍵一環。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依,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是百姓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影響著社會穩定發展的大局。
目前,我國已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只有建立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才能讓人民擁有更可靠的保障、過上更美好的生活,進而才有條件實現“中國夢”。然而我國人口多、底子薄,決定了我們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的理想狀態。在諸如醫療、住房、教育、養老等方面,還有很多群眾不滿意的問題;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落后地區,還有大量人口亟待脫貧。與此同時,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障體系,還需要從廣覆蓋向提高質量方面升級。可以說,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仍舊任重道遠.
完善社會保障基本制度,實現全民“保基本”。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的社保制度體系,但新農村醫療保險不健全、城鄉社保不銜接等問題依然存在,城鎮非就業的老年居民、城市農民工等依然享受不到基本的社會保障。針對這些薄弱環節,要加快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修訂實施城鎮非就業居民養老保障制度,落實社會保險關系跨地區轉移接續辦法,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一體化,實現全民人人能夠“保基本”。
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實現城鄉“廣覆蓋”。雖然我國社會保障參保人數不斷增多,但與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參保比例還很低,農民工、失地農民、靈活就業人員等還沒有納入到社會保障范圍。這種情況的存在造成了嚴重的社會不公平,并且已經成為社會長期發展的隱患。針對這些空白點,要盡快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重點做好農民工、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失地農民的參保工作,通過各種政策引導、支持和激勵符合條件的群眾積極參保、長期參保,實現社會保障城鄉“廣覆蓋”。
拓寬社會保障籌資渠道,實現社保“可持續”。資金不足是制約社會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因素。隨著社保制度的逐步建立、覆蓋面的迅速擴大和老齡人口的不斷增多,資金的來源問題成為社保體系建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針對我國社保體系長期存在資金不足的困境,要拓寬社會保障籌資渠道,加強各類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工作,逐步加大各級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出比重,開辟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渠道,通過充足的資金供給和可靠的增值手段實現社保體系的“可持續”。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完善,是為了給百姓構筑堅實后盾,提振消費信心。從國際而言,我們面臨的形勢依然錯綜復雜,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更趨激烈;從國內看,我們正處于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在這個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僅能為發展解除后顧之憂,更會發揮強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