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在“互聯網+”之風勁吹的今天,醫生上門服務日漸火爆。2015年11月,阿里健康聯合滴滴出行、名醫主刀(手術預約O2O平臺)合作推出“滴滴醫生”免費送醫上門活動。看病難問題被老百姓吐槽多年,如果將來在家就能舒服看病,真不失為一樁美事。
盡管這還只是阿里健康聯合滴滴出行、名醫主刀(手術預約O2O平臺)合作推出“滴滴醫生”免費送醫上門活動。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醫療行為,然而還是引發人們對“滴滴醫生”這一新型診療方式,有了更多的期待和遐想。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當下,看病難看病貴的確是尷尬的現實縮影。患者掛號排長隊、就診排長隊、繳費排長隊、看病時間短這“三長一短”,已經困擾民眾許久。至于醫生良好的服務態度,就更不敢奢求了。自然,這也不能全怪醫護工作者,因為很多情況下,他們也在超負荷工作,能確保工作質量就不錯了,至于服務態度,那的確沒有精力去保證。存在并不意味著合理,這樣的現狀,與公眾的期待還有很遠的距離。
在這樣的境況下,滴滴醫生橫空出世。可以很肯定地說,這樣類似“專車服務”的“滴滴醫生”,是順應時代需求而誕生的。很多人,尤其是“老幼病殘孕”這幾類人群,對于醫生的上門服務,那是相當期待。而滴滴醫生正好抓住了這樣的社會心理,其市場潛力無疑是值得期待的。可以說,在傳統醫學行業略顯呆板氣的境況下,滴滴醫生的出現,有如一泓清泉,對當前的醫學行業而言,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雖然表面上看,各醫院的醫生“都很忙”,尤其是熱門科室的醫生和專家,甚至是一號難求,但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醫院和所有有資質有水平的醫生都忙的不可開交,特別是在醫療和患者資源均不平衡甚至各種機制尚缺科學的現實環境下,某些有資質有水平甚至更有責任心的醫生,也有不少坐在體制的冷板凳上,“滴滴醫生”恰恰為這些醫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有利平臺,更讓患者能享受到在醫院所不能接受到的優質服務。
[對策措施]
對于醫生上門服務的發展專家提出如下措施:
首先,要做好服務項目的定位。按照相關法律,醫生執業需要登記,實行屬地管理。醫生上門,當前只能提供一般咨詢。在安全方面,上門服務一旦出現意外,搶救設備和人員無法齊備,安全更無保障。可見,無論在法律還是在技術層面,“滴滴醫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必須有清晰的定位,否則難免引發紛爭。
其次,相關部門既要管控風險,又不能一管就死。順勢而為,趨利避害,保持理性的態度。面對阻礙醫療生產力的“條條框框”,有關部門理應廢除修訂不合時宜的舊法規,研究制定符合歷史潮流的新法規,讓良法成為萬物生長的催化劑,推動醫療行業的顛覆式創新。
易賢網事業單位小編友情提醒:備考事業單位各科目考試務必循序漸進,切勿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