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項
1.本試卷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5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4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10分鐘。滿分100分。
2.第一題、第四題,所有考生都必須作答。第二題僅限報考行政執法類、市(地)以下綜合管理類職位的考生作答。第三題僅限報考省級(含副省級)以上綜合管理類職位的考生作答。未按上述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3.請在答題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寫自己的姓名、報考部門、填涂準考證號。考生應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4.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該立即停止作答,將試卷、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二、作答要求
(一)仔細閱讀給定材料,概述我國目前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原因。(20分)
要求:緊扣給定資料,全面,有條理,不超過200字。
(二)根據給定材料2,談談劃線句子提到的兩個目標之間的關系是什么。(20分)
要求:緊扣給定資料,分析恰當,不少于150字。
(三)仔細閱讀給定材料4,就“開征碳稅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20分)
要求:觀點明確,分析恰當,條理清楚,不超過300字。
(四)深入思考,緊密結合給定資料所反映的問題,寫一篇視野開闊、見解深刻的文章。(40分)
要求:主題清晰,條理清楚,語言流暢,1000字左右。
三、給定資料
1. 地表氣溫和二氧化碳的濃度有著直接的對應關系。而溫度的升高,使得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面積土地被淹。海平面每上升一米,就有海拔4米的陸地受威脅。我國13億人口,有8億居住在海拔較低的地區,包括沿海的富裕城市。氣候的變化,還易引起洪澇、干旱、饑餓、疾病等災難。
聯合國早在1992年就制訂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目的是要把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一定水平上,防止氣候系統產生威脅人類的干擾,使生態系統有足夠的時間,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不受威脅,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歐盟有科學家認為,不能讓地球有超過兩攝氏度的升溫。為此,需要把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百萬分之四百五十以上,而現在距這個濃度已經咫尺之遙了。
研究指出,2007年我國碳基燃料共排放二氧化碳達到54.3億噸,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二氧化碳;每生產1度電,要釋放1公斤二氧化碳;每燃燒1升汽油,要釋放出2.2公斤二氧化碳。這些數字表明,中國的能源消費處于“高碳消耗”狀態,加上中國的化石能源占總能源數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電力生產中的78%依賴燃煤發電,而能源、汽車、鋼鐵、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加速發展,就使得中國成為“高碳經濟”的典型代表。在未來的30年,我國將繼續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的不利地位,處于工業化中期“重化工業”加速發展、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時并舉的階段。
2.《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取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性進展。主要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二0一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二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耕地減少過多狀況得到有效控制。《規劃》要求要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消費等環節,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3. “十一五”只剩下最后一年,在這個關鍵時點上,2009年10月13日,一場針對全國各地省長市長“大考”的節能減排考核“成績單”掛在了國家發改委網站醒目的位置。由于節能指標已納入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因此這份“成績單”決定著不少地方官員的“烏紗帽”,被眾多地方官員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2008年各地區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結果”中,北京、遼寧等7個省市考核結果為“超額完成”等級。黑龍江、吉林、上海、浙江等19省考核結果為“完成”等級;海南、西藏、青海3省(區)考核結果為“基本完成”等級;而四川、新疆2個省(區)因地震災害影響等原因沒有完成當年節能任務,考核結果為“未完成”等級。
在這份成績單中,在萬元GDP能耗累計降低率和“十一五”節能目標完成進度兩項指標北京都名列第一。截至2008年,北京已經連續3年超額完成“十一五”年度節能減排目標。
北京的這份節能減排成績單,超出了人們的意料。“北京作為超額完成等級,有一定特殊性。尤其是首鋼搬遷之后,北京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非常劇烈,可以說把高耗能的產業基本上都調整過來了。此外,北京對節能工作也非常重視,在建筑節能、能源結構調整等方面做了很多節能工作。這個結果也說明,北京還是比較有戰略性眼光的。”周大地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
記者注意到,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東北三省,在這次節能減排的等級排序中,都占有不錯的席位。遼寧進入了超額完成等級的陣營,而黑龍江和吉林兩省都是完成等級。“黑、吉、遼三省節能減排做得很好,從管理的角度看,是領導重視;從結構調整的角度看,是兼并重組、結構調整調得比較好;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看,是能夠貫徹國家的一些政策。”中國節能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宋忠奎向《中國經濟周刊》評述。
“毫無疑問,節能減排將與各級地方官員的烏紗帽進行‘硬掛鉤’,是用省級官員的‘烏紗帽’來堵住節能減排的口子!”一業內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由于有這么一個“問責制”,此次“大考”對省長市長們來說,無疑是一次關乎自己臉面和“前途命運”的大考驗。“國家出臺實行問責制的文件,當然要問詢沒有完成任務的責任人,但是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一刀切。”宋忠奎通過《中國經濟周刊》諫言。
4. 財政部財科所課題組日前發布《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報告稱,可以考慮在未來五年內開征碳稅,并具體提出我國碳稅制度的實施框架。在一些發達國家討論實施碳稅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之際,我國是否到了征收“碳稅”時機也引發了專家的討論。
社科院財政與稅收研究室研究員A先生認為,征收碳稅,既可以增加財政收入,又可以糾正企業和居民使用資源的行為,因此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從現有稅制來看,這一類稅種還比較欠缺,現行稅收制度,更突出的是增加財政收入的職能,而沒有充分發揮改善資源配置的作用。
“中國是能源儲備不算很充裕的國家,節能減排是一個既定國策,也是一個長遠目標。”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B院長說,“通過開征碳稅來提高基礎能源價格,可以使能源結構更加合理,讓全民形成節能意識,另外對壟斷行業進行征稅,用這部分收入所得來治理環境也是順理成章的。”
對于目前是否為征收碳稅的時機,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研究室C主任認為,由于征收碳稅涉及方方面面,因此短期內應該不會開征。“不是想征就可以征的。現階段如果開征碳稅,還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碳稅應該征多少,其他國家是否認同我國的征收標準等。我們與發達國家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發達國家之所以呼吁征收碳稅和碳關稅,實際上也是在逼發展中國家承諾減排。而我國目前還沒有能力做出這樣的承諾。”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已經成為共識,除了顯性的貿易保護措施外,不少專家擔心西方國家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對中國施加壓力,而征收碳關稅實際上就是一種隱性的貿易保護措施。
商務部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部D主任對記者表示,自金融危機以來,貿易摩擦不斷增多,更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很多隱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日漸抬頭,比如美國、歐洲等國拿環保、氣候之名實行貿易保護,“碳關稅”就是典型的以環保為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征收“碳關稅”不僅違背了WTO的自由貿易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還違背了《京都議定書》確立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碳關稅的提出和實施,是打著綠色旗號的貿易保護主義,將對發展中國家經濟造成極大的打擊。
5.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近日,中央領導人來皖視察時對安徽發展低碳經濟寄予厚望:“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節能減排,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應對氣候變化、參與國際競爭的客觀需要,也是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主攻方向。 ”“發展低碳經濟,希望安徽走在全國前列。 ”
安徽資源豐富,素有華東“工業糧倉”之美譽。正因此,長期以來,在安徽省終端能源消費中,工業企業從來是耗能大戶,其中電力、冶金、水泥、化工、煤炭、石油加工等重化工業更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代名詞。目前,安徽省正處于由工業化初期階段向中期階段加速推進時期,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工業拉動,服務業比重偏低,而在工業中,高耗能的重化工業比重偏大。由此,經濟增長過于依賴能源和資源消耗。同時,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經濟“發展排放”的高碳特征。
然而,按照“十一五”規劃的要求,到2010年,安徽省萬元GDP能耗由1.21噸標準煤下降到0.97噸標準煤,下降20%。而來自省經信委的數據顯示,2008年,安徽省萬元GDP能耗為1.075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4.52%,至此安徽省累計才完成“十一五”規劃節能考核目標的55.2%。“從落實‘十一五’節能減排總體目標的進度來看,安徽省節能形勢依然嚴峻。”省經信委相關部門負責人指出。
壓力不僅來自于節能減排,也來自尚未遠去的金融危機。上半年,在中央和省里擴內需保增長一攬子政策措施作用下,安徽省有效遏制了經濟下滑的勢頭,整體經濟觸底回穩,特別是工業經濟企穩回暖趨勢明顯。在“調結構”的主旋律下,安徽省投資在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結構也在不斷優化。 然而,在這些“暖色調”的背后,有一點不容忽視:工業內部結構仍然偏“重”,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仍然較低,經濟結構重型化的格局仍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
有鑒于此,安徽省主動響應國家產業政策,充分集成各方面資源,積極發展低碳能源。在核能方面,蕪湖、池州、安慶三個核電項目已經開展前期工作;在風能方面,有關部門組織實施了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項目專項實施方案;在太陽能方面,蚌埠、黃山、池州、合肥、安慶等多個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已著手前期工作;在生物質能方面,安慶、五河、桐城等一批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已獲核準;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奇瑞混合動力轎車、江汽混合動力和純電動客車已實現小批量試生產。
6. 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倡議”日前公布了題為《節能化2020年:在信息時代推動低碳經濟》的報告。報告認為,如果將信息通信技術充分用于節能減排,那么在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比不充分采用該技術減少15%,所節約能源的總價值近9000億美元。
這一研究得到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支持,是全球首次對信息通信產業在節能減排領域的作用進行全面評估。研究表明,如果按目前趨勢發展下去,信息通信產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排放量的比例將由現在的2%增加至2020年的約4%。但如果將信息通信技術充分應用于各行業的節能減排,到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的年排放量有望比一直不充分采用該技術減少15%%,即78億噸二氧化碳。
信息通信技術對于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信息通信產業自身的發展有助于減少社會經濟活動對部分物資的消耗,從而減少生產這些物資的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將信息通信技術應用于其他產業可以帶來更大的節能效果,尤其是在以下幾個領域:
第一,實現工業用發動機和工業自動化設備的節能化。如果從現在開始充分借助信息通信技術進行技術改造,提高工業設備的能源使用效率,那么全球到2020年有望減少9.7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所節約能源的價值達1072億美元。第二,實現物流業的節能化。此舉到2020年有望減少15.2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所節約能源的價值達3266億美元。第三,建筑業是全球僅次于工業的第二大能源消耗產業,實現建筑技術的節能化有望到2020年減少16.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所節約能源的價值達3408億美元。第四,實現電網的節能化。此舉到2020年有望減少20.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所節約能源的價值達1246億美元。
7. 發展低碳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發展、保障能源安全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途徑,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同。2003年,英國政府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希望通過調整能源政策發展低碳技術,到2050年把英國從根本上變成一個低碳經濟國家,力圖引領世界潮流。2007年,日本政府倡導建立低碳社會,希望依靠社會整體的創新來推動溫室氣體的減排,時序富裕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力圖提升國家軟實力。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道路,希望通過發展新能源技術和建立碳交易市場,力圖打造低碳技術的競爭優勢。
從科技部網站獲悉,繼出臺《氣候變化法》之后,英國政府能源新政的又一新動作,于近日正式發布了名為《英國低碳轉型計劃》的國家戰略文件,提出到2020年將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34%的具體目標。這是意大利拉奎拉8國峰會提出減排新目標后英國采取的最新行動,這也是迄今為止發達國家中應對氣候變化最為系統的政府白皮書。
《英國低碳轉型計劃》指出,英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是把英國建設成為更干凈、更綠色、更繁榮的國家。為此,英國將抓住機遇,力爭到2020年實現以下5個具體目標:一是創造120萬綠色就業;二是整體改建700萬戶民宅,并支持150萬戶家庭生產自己的清潔能源;三是全國40%電力來自可再生、核能、清潔煤等低碳能源;四是削減一半天然氣進口量;五是小轎車平均碳排放量比現在降低40%。
該計劃涉及能源、工業、交通和住房等多個方面。與該計劃同時公布的還有3個配套計劃,《英國低碳工業戰略》、《可再生能源戰略》及《低碳交通計劃》。《英國低碳工業戰略》旨在扶持關鍵企業應對氣候變化,這些關鍵企業來自英國有競爭力和比較優勢的行業及地區,包括海上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碳捕獲及儲存。英國政府在今年的預算中專門撥出4.05億英鎊,支持綠色產業和綠色技術。《可再生能源戰略》提出,到2020年英國15%的能源(包括發電、取暖、交通等)來自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計劃》指出,未來10年英國國內交通行業碳排量將減少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