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春節臨近,農民工討薪的新聞扎堆出現:在北京,多名農民工討薪不成,夜宿過街地道;在山西,河南女民工周某在太原討要工錢時,遭到民警毆打和侮辱并死在派出所內,另一名男子被打斷四條肋骨等等。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住建部等八部門部署進行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決定從2014年11月24日——2015年2月10日在全國組織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以保障農民工工資報酬權益。
201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安部聯合下發《關于加強涉嫌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查處銜接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完善勞動保障監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切實有效發揮刑法打擊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行為的作用。這就意味著,欠薪犯罪將受到更嚴厲的打擊。
【深度解析】
[綜合分析]
目前,我國約有2億多的進城打工農民。一直以來,他們被貼上尷尬的“農民工”身份標簽,在為城市建設、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長期處于被歧視、被輕視的狀態。欠薪,或許只是這一龐大群體在社會轉型中遭遇種種不公的一個縮影。
背井離鄉、入城打工的農民,為了討要區區數千、萬余的合法血汗錢,不僅要忍受企業和部門“臉難看”、“事難辦”的辛苦,甚至還要冒著違法被抓的風險。討薪之難,正如近日河南鄭州一起討薪事件中的農民工所言,“感覺自己像個皮球被踢來踢去”。在討薪中,打工農民感覺到的是屈辱,是被忽視。
依靠勞動取得合法收入是公民的基本權益,但當一個群體的尊嚴不受重視時,其基本權益維護也只能是水中撈月。
對農民工來講,辛苦勞動的血汗錢,可能是生老病死的急迫之需,可能是子女上學所需,可能是養家糊口的全部開銷。國家不斷加大解決欠薪的力度,可農民工依然無助無奈。艱難討薪的背后,反映出一些部門“踢皮球”式的工作作風難改,一些單位形同虛設的監管依舊。
[措施]
鑒于此,中公教育提出如下措施:
讓勞動者遠離“討薪之痛”,勞動、公安、法院等部門要主動作為、發揮作用,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特別是在解決“討薪難”問題上,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不可替代。加強政策的執行力和部門的聯動力,是解決“討薪難”的重要途徑。對于監管部門來說,除了要及時解決勞動者的討薪維權訴求外,還應對容易發生欠薪問題的領域進行重點監管。在此基礎上,要加大執法力度,對發生過拖欠工資行為的用人單位要逐戶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讓勞動者遠離“討薪之痛”,必須要讓惡意欠薪者付出代價。對于惡意欠薪行為,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懲戒、追加補償金、責令停業整頓、降低或取消資質等手段,給予嚴厲處罰,甚至追究刑事責任,讓惡意欠薪者付出昂貴的代價。只有這樣,惡意欠薪才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