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經濟新常態、中高速、結構調整優化、創新驅動
【背景鏈接】
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對中國經濟新常態進行了全面闡述和解讀。他指出,中國能否抓住新的機遇,應對新常態下的各種挑戰和風險,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這是繼今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新常態”概念之后,時隔半年,高層對新常態的全面解讀,對于各界正確理解和把握新常態的內涵,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如何在戰略上應對,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原因】
1.中國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中央政治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新常態”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問題和未來挑戰的清醒認識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機遇的從容把握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把握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使命的擔當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實力智慧和意志的背景中形成。
2.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中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是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中國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
3.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使中國政治生活進入新階段,中國政治呈現出新常態;“新常態”也不僅僅是指中國社會建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倡導社會風尚,促進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新常態”使中國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新常態。
【影響】
帶來一系列的發展機遇
1.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2.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3.“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4.“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5.“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對策】
1.在宏觀調控上既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憂患心”,又堅持戰略思維,徹底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保持“平常心”。
2.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補上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市場體系不完善、企業改革不徹底等體制機制“短板”。
3.既要走出高速糾結,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讓經濟運行長期處于合理空間。
【點評】
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并不是只有困難、挑戰和風險,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