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近年來,工程項目環評審批走過場現象屢屢在一些地方出現,有的工程項目公眾意見調查完全由地方政府主導,滿意率竟然接近100%;有的調查方對當地群眾以利引誘,給同意的人送米送油,不“配合”就通報供職單位。“先建設,后環評”“邊建設,邊環評”情況也時有發生。
【標準表述】
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習近平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復雜嚴峻。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妥善應對復雜局面,環評管理工作既要發揮好環保倒逼經濟轉型的作用,嚴控“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又要推動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提高清潔生產水平,推動經濟轉型發展。還要廣泛、扎實、深入地做好公眾參與工作,防范環境風險,維護社會穩定。
盡管隨著《環境影響評價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環評階段的公眾參與已經取得了重大進步。但不容忽視的是,環評眾參與的深度與廣度依然不足,公眾意見處理走過場現象依然比較普遍,導致公眾參與的有效性較低。缺少了有效的公眾監督,缺少了公開透明。
【具體措施】
一、要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二、完善環評制度設計。切斷環評單位與建設單位之間的直接利益關系,保障環評單位的獨立自主性;加強公眾參與進程,實施重大項目環評報告公眾聽證制度,使造假者在陽光下無處藏身。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