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長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版圖中的重要軸線,東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云南、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七省兩直轄市。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支持內陸城市增開國際客貨運航線,發展多式聯運,形成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對外經濟走廊。
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干線,推進梯度發展。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
2014年4月27日,李克強總理在重慶萬州港乘船考察長江黃金水道,與有關部門負責人共商長江黃金水道未來發展大計時說,長江黃金水道是貫通東中西部、通航能力最強的航道,要用黃金水道串起長江經濟帶“珍珠鏈”。
2014年4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重慶主持召開座談會,研究依托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
——2013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中西部具有經濟發展最大的回旋余地。
——李克強
建設長江經濟帶也是深化改革開放、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建設統一開放和競爭有序全流域現代市場體系的重要舉措。
——李克強
[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
一是依托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二是做大上海、武漢、重慶三大航運中心。
三是推進長江中上游腹地開發。
四是促進“兩頭”開發開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緬經濟走廊。
[意義]
長江經濟帶建設將給長江流域建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將構建東、中、西聯動發展的經濟增長新格局,形成直接帶動沿江地區的強大發展新動力。從內河水運來看,長江是我國最發達,也是世界運量最大的通航河流;從經濟發展來看,長江既是沿江地區產業布局和對外開放的重要依托,也是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紐帶。而國家啟動長江經濟帶規劃,將長江流域開發作為新的經濟發展戰略格局,將使得湖北、湖南、四川、重慶等沿江內陸省市找到強大的發展新動力。此外,貫徹落實建設長江經濟帶對于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區域結構、實現中國經濟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打造中國長江經濟帶的升級版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
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具有由沿海向內地梯級開發、逐漸擴散的特征。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等沿海地區先后步入快速發展通道之后,長江經濟帶的升級和發展應成為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心之所在。
第二,打造中國長江經濟帶的升級版具有廣闊的前景。
長江作為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沿線各省市的經濟發展在中國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是全國最發達的經濟區;目前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四省40多個城市構成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迅速,城市群GDP水平在2011、2012年均超過全國GDP比重的10%,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潛力巨大。
第三,打造中國長江經濟帶的升級版有助于探索中國新一輪改革的實施路徑和戰略要點。
長江經濟帶穿越了我國發達地區、中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流域內各省市之間的發展概括了我國經濟發展各個階段的特征,在長江經濟帶的升級發展中,由下游沿海地區率先開放、逆流而上向中游延伸、直至向上游擴散的發展和改革態勢,對于我國新一輪改革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效應。
第四,打造中國長江經濟帶的升級版,符合中國現階段應對中等收入水平階段的特殊問題的要求。
長江經濟帶集中了中國處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多數省份,還集中了20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如何推動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地區的發展,縮小地區間、城鄉間收入差距,實現共享式增長,這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發展階段的關鍵。
[存在問題]
當前,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在經濟產業布局上各行其是,缺乏區域經濟帶整合與聯動。目前在長江經濟帶上已形成了錫常泰城市群、皖江城市群、武漢經濟圈等多個大型城市集合體,如果每個城市群各自為營,城市群之間缺乏產業與資源整合,必將導致投資過度、重復建設,相互之間競爭多于合作,整體經濟發展失衡等一系列問題。
[對策措施]
第一,打造長江經濟帶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實現“產業接起來、要素流起來、市場通起來”,關鍵要打破行政壁壘、地區分割,實現梯度發展。
建設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必須通力合作,推動產業梯度發展,盤活區域產業活力。一是長江經濟帶建設應制定統一規劃。不僅是整體性、區域性規劃,同時還應兼具各個省市配套功能發展規劃,包括經濟產業定位、文化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二是需要有明確的城市功能定位,城市與城市間要錯位發展,從實際出發各有側重地發展,有效避免區域重復建設等問題。三是城市要突出特色,特別是經濟定位特色、文化特色等。長江經濟帶上的內陸地區具有非常鮮明且特色十足的文化,如徽文化、楚文化、湘文化等等,通過長江經濟帶可以整合出一張大的文化旅游網,同時推動文化產業,整合區域資源,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要注重發揮水運成本低、能耗少的競爭優勢,加強航道疏浚治理,提高通航標準,推廣標準化船型,增強長江運能。
以沿江重要港口為節點和樞紐,統籌推進水運、鐵路、公路、航空、油氣管網集疏運體系建設,打造網絡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使長江這一大動脈更有力地輻射和帶動廣闊腹地發展。
第三,要建立健全區域間互動合作機制,完善長江流域大通關體制,更好發揮市場對要素優化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實施東西雙向開放戰略,與依托亞歐大陸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相聯接,構建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要把建設長江經濟帶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緊密結合,使各項舉措既利當前、更惠長遠,增強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帶動創業就業,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增添新動力。
第四,長江生態安全關系全局,要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避免產業轉移帶來污染轉移。
要加強生態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做好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保護。在全流域建立嚴格的水資源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控制污染排放總量,促進水質穩步改善,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后世、永續利用,走出一條綠色生態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