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來,國內多家景區紛紛上調門票價格。9月1日起,廣東丹霞山景區門票價格由原來平日160元、節假日180元統一調整為200元;9月3日,保定淶源十瀑峽景區調價方案獲得通過,門票從35元上調至50元近期,在5A級景區中,麗江玉龍雪山門票由105元漲到130元,廣東丹霞山門票由160元漲到200元。統計顯示,國內5A級景區平均票價已邁入“百元時代”。
隨著人們經濟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旅游正大踏步進入大眾消費階段,我國每年出游率人均一次以上,旅游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越來越多的人把旅游視為自身必需的常規消費品,對于旅游的關注熱情也不斷水漲船高,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對不斷上漲的景區門票價格,民眾叫苦不迭,發出“玩不起”的感嘆;另一方面,景區面對民眾對高票價的不滿,也以自身運營壓力大為由而大倒苦水。但是,這不是游客第一次叫貴,也不是景區第一次說“難”了,《旅游法》規定“旅游景區門票價格調整頻次不低于3年” 為什么景區每三年就漲價成了每幾年必然一鬧的場景呢?
前不久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表示,要嚴格控制公共資源景區門票價格上漲,體現公益性。景區的公益性,要求其門票漲價前必須給公眾一個明白賬,滿足知情權和監督權。有必要引入第三方審計,查一查景區的錢花到哪兒了、曬一曬景區家底。對管理效率低、支出水分大者,不批復漲價申請。只有讓景區告別“躺著賺錢”的安逸日子,才能促使其行動起來,做長旅游產業鏈,擺脫“門票經濟”依賴。
關注民生,改善民生,讓人們生活的更幸福。小事不小,社會的管理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提出寶貴的有效的意見和建議,但是,我們需要的不是口頭上的承諾。我們更需要的實實在在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