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三個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2012年1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三個自信”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是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精神狀態的新要求。
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習總書記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中國夢”的核心目標也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也就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
【參考分析】
道路自信為“中國夢”明確方向
道路決定出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什么樣的發展之路,取決于這條道路是否能夠解決這個國家和民族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使之走向繁榮昌盛。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經歷了一個十分艱難的抉擇過程。近代中國的復興夢想是在資本主義瘋狂掠奪、帝國列強肆意瓜分的歷史背景下開始的,當時的中國,各種“主義”曾經盛行過試驗過,什么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民粹主義,結果都是屢試屢敗;不少“美夢”曾經追逐過狂熱過,諸如救亡圖存的“變法夢”、中體西用的“洋務夢”、資本主義的“憲政夢”、科學救國的“科學夢”,夢醒時分不知路在何方。而真正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偉大使命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才徹底解決了中華民族面臨的歷史性課題,開啟了中華民族全面走向復興的新紀元。
中國正確地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從而走上了民族解放正確道路,中國更是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創造了當今的輝煌。新時期以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經濟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穩定發展,人民生活實現了從長期不能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飛躍,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中國人民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披荊斬棘、豪邁前行。今天的世界形勢紛繁復雜,各種丑聞暴露出的西方政治信任危機、金融風暴沖擊下的歐美經濟衰退、北非持續不斷的戰火和騷亂,讓世人不得不問,中國何以能走得如此穩健?其實答案非常明白:中國找到并堅持了一條最適合最正確的發展之路,那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夢”的唯一實現途徑。
歷史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現實告訴我們,只要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前途就無限光明。
理論自信使“中國夢”理直氣壯
理論是行動的指引。一個成熟的政黨一刻也離不開正確理論的武裝。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學說建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光輝一直照耀我們前進。資本主義歷來視馬克思主義為異端邪說,而社會主義中國的成功恰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尤其是西方社會危機頻發的今天,馬克思主義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不久前英國出版的《馬克思〈資本論〉傳》序言說:“馬克思并沒有被埋葬在柏林墻的瓦礫之下,他真正的重要性現在才剛剛開始。”經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馬克思主義不斷豐富發展的當代成功范例。
在開辟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既破除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又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既繼承了經典作家的理論精髓,又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國大地、符合中國實際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歷來重視增強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立足中國偉大實踐,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科學理論來指導中國實踐,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鮮明特色和根本優勢。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不斷進行新的實踐,準確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同時又用黨的創新理論為實踐提供科學指導,解決實際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
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我們必然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新情況新問題,還要應對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挑戰,這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準備。但我們更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實踐每前進一步,我們黨的理論創新就會推進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將不斷豐富和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完全有膽識、有智慧、有能力解決前進道路上一切難題,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制度自信為“中國夢”保駕護航
社會制度是國家形態的最本質特征。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制度模式,歸根到底由這個國家的性質和國情所決定。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保障和堅實支撐,中國才在國際風云變幻、國內深刻轉型的復雜環境下,劈波斬浪走到今天。
鄧小平同志說,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政治結構是否正確,關鍵看三條:第一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社會主義是人類史上一種全新的社會制度,在中國這樣的大國搞社會主義更是頭一遭,然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完善,其強大生命力和無比優越性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無可置疑,正是憑借這種生命力和優越性,像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這樣的演變我們避免了,像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風暴這樣的沖擊我們挺住了,像非典、特大洪災、特大地震這樣的災害我們戰勝了;正是憑借這種生命力和優越性,我們創造了30多年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奇跡,保持了國家穩定的局面,全民族整體擺脫了貧困走向了富裕。西方模式用兩三百年時間才解決了10億人的發展問題,中國30多年間就根本改變了13億人的命運。這充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過不斷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它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創造性,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法寶,有這樣的制度為“中國夢”保駕護航,我們更感到成竹在胸,底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