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論述,闡明自己的“民生觀”,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義,提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民生工作的著力點,將廣大人民群眾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國的目標上來。
習總書記的“民生觀”宏觀層面具有原則性、實惠性、持久性,具體層面涵蓋住房、就業、養老等關乎老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
要求:圍繞上述材料,寫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議論文,論點明確,論述深刻,卷面整潔。
【參考答案】
民生保障再出發
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新常態。在這一已然明晰的發展趨勢和日顯深刻的背景轉換中,攸關每一個百姓的民生保障事業,也面臨新的內涵的拓展,經歷新的風險的挑戰,催生新的變革的契機。小康社會的建設中,民生保障的工程如何及時跟進?發展路徑的轉型中,居民消費的能力如何加快培育?經濟增速的下行中,社會生活的風險如何順利化解?
是要以改革開路,靠法治建設,維護公民權益﹔靠政府轉型,健全公共服務﹔靠制度創新,重構利益格局。民生保障,亟須拍馬加鞭再出發。
就業是民生之本。盡管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就業總量矛盾相對有所緩解,盡管國家統計公報顯示整體就業增長指標看好,服務業的加速成長也顯示了強勁的就業吸納能力,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在結構調整、產能壓縮和資本流動中,局部性就業痛點已開始顯現,結構性失業中的需求錯位問題正有待求解。媒體披露的日資西鐵城集團廣州公司“突襲”式解散企業,千余名員工在事先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瞬間失去工作,并非個案。用工荒與打工難“兩難”并存,就業援助、信息傳遞如何及時服務到位?制造業與服務業用工需求有別,失業人員在技能進步和知識儲備上如何盡快提升、合理匹配?職業選擇多元化和崗位就業流動性凸顯,如何滿足新生代勞動力體面就業、長遠發展的要求?
同時,在勞資糾紛的上升中,一些地方惡意欠薪又見抬頭之勢,不時引發一幕幕農民工跳樓、堵路、下跪、拜神的情景。其實,翻開相關的法律文本,其中多有工資支付保障的具體條款,只是多數處于“睡眠”狀態。如何及早激活,實現勞動保障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有機銜接,釋放它的預防震懾效應?
完善民生保障,化解社會風險,更關鍵的還是要全面深化改革。一是社會體制建設。高層已經接連傳出信息:進一步擴大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機制,并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全面推進并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健全異地就醫醫保結算政策﹔加快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落實職工養老保險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政策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銜接政策﹔建立健全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和以居住証為載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二是收入分配改革。實施國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健全企業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加快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在土地流轉中要特別注意保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在社會流動的進程中進一步打破代際鎖定的困局,創造更大的向上流動的空間。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新起點上,我們當堅定信心,未雨綢繆,凝聚清醒的形勢解讀的共識,穩定科學的經濟發展的預期,積聚堅實的風險抵抗的力量,力爭在民生保障中有新的起步,有新的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