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作為近年來重要的經濟術語,“新常態”最先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Mohamed El-Erian)提出。盡管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但“新常態”在宏觀經濟領域被西方輿論普遍形容為危機之后經濟恢復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
為應對新形勢,世界主要經濟體均出臺了各自的措施。其中,中國的“轉型”和“溫和刺激”引來較大關注。
國家領導人近期對于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表述,令外界進一步確認了中國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范文】
未來的發展中,宏觀管理重心將更注重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質量結構、區域結構、金融結構和市場結構等都將發生新的轉向,結構優化再平衡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中國經濟過去雖然經歷了總量擴張的繁榮,但卻積累了明顯的結構失衡問題。從產業結構上看,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產能過剩,而服務業產能卻不足,看病難、上學難、融資難問題困擾國民福利改善。從質量結構上看,過去的考核機制引發了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競賽,投資和出口超常增長,而消費占比卻相對下滑。從地區結構上看,東部沿海地區快速崛起,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的城市病愈發嚴重,而中小城市及小城鎮相對薄弱。從金融和市場結構來看,金融市場結構單一,對實體經濟服務不足。未來的發展中,宏觀管理重心將更注重結構調整,結構優化再平衡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首先是產業結構的新常態:從工業大國轉向服務業強國。2013年,GDP中的服務業占比第一次超過了工業。從客觀上看,隨著收入和資本存量的增長,中國正在從投資和出口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經濟過渡。從歷史經驗看,這必將明顯提升對服務業的需求,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從主觀上看,問題倒逼之下,中央將加大力度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工業部門的產能過剩與服務業部門的供給不足并存是核心矛盾。為此,政府一方面將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打好調整經濟結構、化解產能過剩這場攻堅戰,另一方面,還將加速開放以民營醫院、民營銀行為代表的服務業部門,擴大供給。
其次是質量結構的新常態:要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生產總值,追求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一是投資擠水分,加快產能過剩領域的去產能,低效甚至無效的過度投資被擠出。二是消費擠水分。八項規定掀起的浪潮狠狠打擊了“三公”消費,鋪張浪費、無益于人民福祉的消費水分被擠出。三是出口擠水分。從外管局20號文開始,中央嚴厲打擊貿易套利,虛假貿易的水分被大幅擠出。這個過程中,政府頂住了出口大幅放緩甚至負增長的壓力,展現出非凡的決心。
第三是區域結構的新常態:從各自為戰轉向協同發展。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之下,新一屆領導的區域發展思路已經轉變,核心是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頂層設計、結構優化、協同發展。在區域一體化的基礎上,從點到面,逐步實現“全國一盤棋”的大戰略布局。
第四是金融結構的新常態:打破金融壟斷,讓利實體經濟。從機構角度看,銀行業壟斷的局面將被打破,證券業牌照管制逐步放寬,民營資本等各類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均可出資設立證券經營機構,券商、基金等交叉持牌也正在研究中。從融資方式看,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的比重將顯著提高。銀行、信托等金融機構的高速增長時代將結束,證券、私募等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從利潤上看,金融業的黃金時代將逐步終結,讓利實體經濟、推動轉型升級。2013年金融類上市公司利潤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比重超過55%,但金融類上市企業數量占比不足2%,可以說,金融機構加重了實體企業融資門檻高、成本高等問題,未來金融機構的角色必須有所調整,必須加快利率市場化、機構改革、業務創新為實體經濟讓利。
第五是市場結構的新常態:資本市場將呈現深度分化,表現在主板和創業板市場分化、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板塊分化。宏觀經濟窄幅波動,以傳統產業為主的主板市場波動幅度或將變窄。以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為代表的創業板,以及具有成長潛力的新三板公司,有望加速經濟轉型升級步伐。未來,伴隨創業板首發、再融資以及新三板轉板制度的陸續推出,資本市場各層次的功能更加明晰化,創業板、新三板、場外市場等服務于中小創新型企業的作用更加強化,債券市場的融資功能凸顯,期貨、大宗商品、衍生品等市場的金融創新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