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互聯網+”就是利用現有互聯網軟硬件及信息技術作平臺,嫁接各行各業的生產與服務,嫁接社會管理各個方面,嫁接百姓日常生活,使生產、服務、管理、生活變得更高效,更綠色,更得體,更省心,更便利,更智慧的創新過程。
今年政策層面和領導層面多次強調“互聯網+”與產業轉型相關政策:2015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2015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明確了推進“互聯網+”,促進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等若干能形成新產業模式的重點領域發展目標任務,并確定了相關支持措施。
深度解析
[權威論述]
我想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使中國經濟飛起來。
——李克強
“互聯網+”未知遠大于已知,未來空間無限。每一點探索積水成淵,勢必深刻影響重塑傳統產業行業格局。
——李克強
[重要意義]
有利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穩定經濟增長速度。
“互聯網+”是撬動經濟增長、發掘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催化劑”,將極大地釋放信息數據轉化成巨大生產力的潛力,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新源泉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有利于調整經濟結構,推動提質增效升級。
“互聯網+”將有排放的“實體”中國制造,轉變為智能化、數據化、少排放的“柔性”中國創造,其煥發出的巨大經濟活力和財富效應,將引導我國產業結構走向分工高端,新興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優化吹響了產業結構升級的號角。
有利于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實現更為包容的增長。
互聯網使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配置更加均衡,區域城鄉之間公共服務差距的縮小,給社會弱勢群體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會,對實現包容性增長,將經濟增長的收益分享給社會所有階層特別是弱勢群體有重要的意義。
有利于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互聯網+”戰略的全面實施將在理念和實踐上逼迫政府進一步理清職能范圍,放棄直接參與競爭和過多干預,轉而建立基礎性市場制度、完善服務體系、加強對違法犯罪行為的監管、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以繼續簡政放權激發互聯網經濟的活力。
[參考措施]
對此,專家認為: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互聯網+”發展在國家政策支持之外,需要地方及各部門出臺配套支持措施。有了強大資金做后盾,“互聯網+”在神州大地的發展無形中就更有底氣。
發展“互聯網+”更離不開適宜環境。要更加深入地推動“互聯網+”發展,還必須以深化改革,消除互聯網跨界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入推動“寬帶中國”戰略、加大基于互聯網的創新技術研發力度,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助力。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借“互聯網+”之勢 實現中國經濟“騰籠換鳥”
“互聯網+”之風勁吹 中國經濟方能騰飛
[開頭示例]
當前,中國經濟要實現新的更好的發展,就需要以創新作為核心動力,實現由傳統向現代,由粗放向精細,由低效向高效發展,否則就無以實現質的提升,也難言有協調與均衡的發展。而“互聯網+”無疑是我們實現經濟繼續騰飛,產業轉型升級的敲門磚。
[結尾示例]
“互聯網+”加的是創新驅動發展方式,加的是商業模式創新,加的是生產流程再造和價值鏈重組,樁樁件件都離不開政府發力。“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政府要站好崗帶好班引好路,努力創造“互聯網+”發展適宜環境,著力營造產業百舸爭流景象,為產業轉型升級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