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2014年平均工資數據陸續出爐,全國至少已有20個省(區、市)公布了2014年的平均工資。在這20個省份中,北京的平均工資最高。其中,北京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是目前全國唯一突破10萬元大關的地區。(中新網6月16日)
盡管“平均工資”頻遭網民“吐槽”,但由于它既與社保等民生問題掛鉤,又是經濟數據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即使頻遭“吐槽”也要關注。事實上,每次公布的“平均工資”都隱含著豐富信息,這次自然也不例外——依據媒體披露的平均工資數據,至少能看出兩大差距。
一大差距是不同省份之間的平均工資數據相差很大,如北京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是河南省的2.4倍。另一種差距是,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與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相差很大,以北京市為例,前者是后者的兩倍左右。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還顯示,不同崗位平均工資數據差距甚大,無論是分區域看,還是分行業看,最高與最低之間都相差數倍。那么,可比較的各種“平均工資”之間差距為何這么大,這種差距又是怎么形成的?
平均工資比較高的省份,一般都集中了大量公共資源,再加上地理優勢,因此會吸引優秀人才、先進技術、大量資金和優勢產業,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自然上漲就比較快。而平均工資比較低的省份,由于勞動力較多,人均工資就難以較快上漲;由于公共資源較少,地理優勢不夠明顯,對人才、技術、資金等的吸引力就相對較弱,自然會影響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就業人員工資水平。北京與河南平均工資相差較大,就有這些原因。
不同省份平均工資的差距大,歷史原因是各省份的人口規模、教育程度、公共資源、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F實原因則是,國家層面在公共資源、政策、資金等調配方面,對落后省份傾斜度不夠;另外,某些落后省份自身也缺乏改革勇氣和智慧。
城鎮非私營單位與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差距大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城鎮非私營單位要么是旱澇保收的單位如政府機關,要么是高薪單位如外資企業,要么是壟斷單位。
而城鎮私營單位主要是指民企、私企,這類單位多為中小微企業,企業實力有限,再加上這類單位管理多不規范,職工權益缺乏保障,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必然相對較低??梢?,要想縮小城鎮非私營單位與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差距,首先是給私營單位公平的發展機會,其次要充分地保障職工權益。
雖說各種“平均工資”之間永遠會存在差距,但差距應該處于合理區間,否則就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涌向工資高的省份、單位、崗位。如此,發達省份與好的單位就會發展得更快,而落后省份與一般單位的發展就會更慢,這會讓我們的經濟與居民收入越來越失衡。
盡管平均工資差距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但縮小差距離不開這幾點:一是國家公共政策、資金等要向落后省份大幅傾斜;二是給予私營單位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更多支持;三是盡快制定“工資條例”、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全覆蓋以保障職工權益。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