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貴州省民族村寨眾多,在全國占很大比例。這些民族村寨,凝聚了少數民族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是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資源。保護好這些民族村寨,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2014年12月29日,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在三穗縣召開民族村寨保護專題座談會。他強調,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提高認識、端正方法,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強化責任、嚴肅問責,夯實基層基礎,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切實把貴州省民族村寨保護好、把民族文化傳承好。
【標準表述】
[面臨的問題]
由于自然、歷史等原因,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仍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這些村寨多位于邊遠落后地區,貧困問題突出;
二是受自身條件限制,傳統經濟轉型困難;
三是在工業化、城鎮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傳承遭受巨大沖擊;
四是受多種因素影響,許多傳統民居被造價低廉的簡易建筑所取代,村寨的民族特色和鄉村特色急速消失。
[參考對策]
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刻不容緩。對此建議:
第一,改善村寨生產生活條件。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村寨道路建設質量,重點抓好村寨與干線道路的公路連接和連戶路的硬化。加強村寨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全面推進集中式供水。結合新一輪農網改造工程,切實保障村寨生產生活用電。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等惠民工程,提高電話普及率、廣播電視和寬帶網絡覆蓋率。結合發展規劃,統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旅游配套設施。
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按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著力做好農業清潔生產,積極引導發展循環農業,推廣沼氣、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能和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清潔能源利用帶動改圈、改廚、改廁;積極開展村寨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開展村寨污水、垃圾集中處理。建立健全村寨設施管護、環境保潔、村莊綠化和村容美化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第二,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經濟發展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加快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經濟發展,培育“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增加群眾收入,是實現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大力發展民族特色旅游業。充分發揮村寨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獨特的優勢,把經濟發展與特色民居保護、民族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培育壯大特色村寨鄉村旅游。加強旅游設施建設,完善旅游服務功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改造提高傳統優勢產業。充分依托當地土地、草原、林地等優勢資源,利用現代技術提升傳統種養業,鼓勵村民優化種養結構,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提高經濟效益。
第三,重點推進民居保護與建設。
建筑是文化的結晶。少數民族村寨的特色民居形式多樣、風格各異,集中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審美情趣和文化特色。保護好特色民居,是保護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特色民居的保護與發展,根據不同類型,采取保護、改建等不同方式,保護傳統的營造法式和建造技藝,保持民族村寨的建筑風格以及與自然相協調的鄉村風貌。
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筑,可借鑒文物保護的方法,有選擇地采取修繕加固、消除火災隱患等措施加以保護。對這類民居,在維修、保護時要盡可能地保持其歷史面貌。
在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移民搬遷、村屯合并等項目時,通過專業人員設計圖紙,引導群眾建設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民居。新民居的外觀通過運用一些民族建筑元素保持傳統特色,但內部空間格局和設施應適應現代生活,主體結構也可使用現代建筑材料。新民居設計建設時要綜合利用各種適宜技術,滿足節能保溫、抗震安居、節約土地、經濟美觀、舒適環保等要求。
第四,加強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
著力加強對民族文化的搶救與保護。積極做好本地區民間文化遺產的普查、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并歸類建檔、妥善保存。重點抓好民族文化的靜態保護、活態傳承。通過文化室靜態展示傳統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民族服飾、樂器、手工藝品,保存民族記憶。鼓勵、引導村民將民族語言、歌舞、生產技術和工藝、節日慶典、婚喪習俗融入日常生活,活態展示民風、民俗,傳承民族記憶。
加強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要重視發現、培養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鼓勵民族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鼓勵少數民族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村寨文化建設和群眾文化活動。積極推動民族文化產品開發,通過市場推動文化傳承。發揮傳統鄉規民約在傳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提高村民的文化保護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