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鄰避效應”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
【案例展示】
近日,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部分群眾反對當地擬新建垃圾焚燒廠,并自發上街表達訴求。記者從惠州市委宣傳部證實,網絡上所提及的“垃圾焚燒廠”實際上為該市生態環境園項目。有關部門表示,群眾表達訴求現場情況總體穩定,沒有出現過激行為,當地政府將進一步收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科學決策、依法決策確定項目選址。
該事件與今年5月初浙江杭州發生的居民抗議建垃圾焚燒廠事件,以及今年3月份廣東茂名部分市民抗議px項目落地一樣,都屬于“鄰避效應”的典型案例。政府部門規劃經濟項目或公共設施,產生的效益為社會共享,而負面影響則由附近居民承擔,于是遭到周邊居民的反對。這種“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大眾心理,在社會學中被稱之為“鄰避效應”。
【原因分析】
地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項目建設,而項目建在何地,一直困擾著地方政府??梢哉f,隨著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居民對鄰避設施的集體抵制行為也會隨之增多,一旦部分居民采取極端的維權方式,還會造成不可控的局面。因此,當事件發生后,如果不及時化解,很容易使政策執行走向非合作博弈的死胡同,陷入“一鬧就?!钡木骄?。
【對策分析】
規避“鄰避效應”,不能止于某個設施的停建,或某個項目的遷移。這種“一鬧就?!薄捌圮浥掠病钡臎Q策執行方式,只會損害政府的公信力。
要破解難題,政府部門和工程建設方都要進一步擴大公眾參與的范圍,更廣泛地聽取公眾意見,以求官民之間進行良性互動。工程建設方在規劃、修建設施時,要科學決策、完善制度,并充分吸納民眾意見。比如,新加坡民眾對px項目很放心,就是建立在公眾的廣泛參與、監督和政府的科普宣傳、強力的污染懲戒措施,以及嚴格的風險控制流程等基礎之上。
“鄰避效應”是社會發展中的正?,F象,也是民眾維權意識增強的標志,我們不必過分擔心這種現象的出現。特別是相關部門,應該及時更新觀念、創新管理思路,在政府部門與民眾之間搭建一個良性互動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