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社會保障投入,是化解諸如優化投資、平衡外貿、擴大內需、啟動消費等諸多經濟難題的妙招,宜需穩健推進,讓公共財政成為社保基金最重的壓艙石。
近日,有媒體稱我國社會保險費率全球第一,繳費以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連年上漲,成為企業和個人的負擔。人社部官員表示,今后,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方向,社保費率將適時適當下調,以有效平衡國家、單位和個人的負擔。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適時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的決定即將化為現實,消息雖然來得有點遲,但還是令人振奮。根據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的測算,中國五項社會保險法定繳費之和相當于工資水平的4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50%。社保費率遠高于國際普遍水平,已成眾矢之的,加上時不時傳出社保基金空轉消息,雙向夾擊更加劇了公眾的社保焦慮。
社保費率高位運行意味著什么?對企業來說,高費率正面增加了企業經營壓力,減弱了企業活力,尤其是一些使用外來務工人員較多的建筑業、制造業、服務業;惡化投資環境,損害企業競爭力,影響對國際資本和國內資本的吸引力;缺乏制度吸引力,導致企業參保積極性不高,拉升社保違法現象;企業經營困難,對社會就業、經濟發展構成不利影響。對個人而言,社保費率偏高,直接影響公眾收入,從而影響消費指數。投資不足、內需不足,在出口低迷的情形下,國家經濟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因此,下調社保費率,無論對個人、企業還是國家的長遠利益,都是一個重大利好。
問題是,錢從哪里來?這是公眾聽到社保費率下調之后短暫興奮之后的后續反應。社保基金池子只有三股水,個人、企業、財政。假如個人繳費率暫時不動,減少企業支出,則只能指望財政有更大擔當。有數據表明,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往往占到財政支出的40%以上,新興國家多在20%至30%之間。中國的財政支出用于社會保障部分的比例只有11%左右。單純從數據來說,我國財政在這方面還有巨大上升空間。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樣一個現實,我們的財政長期以來屬于“建設財政”、“吃飯財政”。財政的一大部分需要用于投資、建設,刺激經濟。各種公務機關維持自身運轉,更需要一大筆錢。
要讓財政為社保托底,提供長期的、有效的保障,必須從以財政制度為中心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上著力:一是盡快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規范和界定各級財政在社保投入中的責任和義務,確保財政對社會保障事業的足額投入;二是適當轉變財政投資方向,從直接投資刺激經濟更多轉向社會保障;三是拓展社保基金的資金來源,譬如從國企紅利、土地出讓收益等;四是進行機構改革,降低“三公”等行政經費支出,省下更多的錢。
如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投入,是化解諸如優化投資、平衡外貿、擴大內需、啟動消費等諸多經濟難題的妙招,宜需穩健推進,讓公共財政成為社保基金最重的壓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