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強誠信建設,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筑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毒V要》提出三個階段目標涉及四大領域,分別為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建設,涵蓋了方方面面。
2014年10月,最新發布的《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4)》顯示,2013年,我國8大城市公眾社會總體信任水平得分為60.9分,屬于“尚可信任”程度。中國社會信任度比較低,主要原因在于社會轉型后,人們逐漸脫離原來的熟人社會形態,轉入“陌生人社會”。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
——習 近平
要完善獎懲制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讓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使失信受懲的教訓成為一生的“警鐘”。
——李 克強
[陌生人社會分析]
中國目前正處于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的過程之中,這是現代化浪潮席卷下的必然趨勢。這一轉型過程,導致了我國傳統熟人社會一些結構性要素的衰落,比如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價值觀等等。這使得轉型過程中我國的社會秩序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和影響。近些年來社會公眾普遍缺乏安全感以及各種食品和藥品安全事件等等,都是社會失序的具體表現。社會信任缺失、社會冷漠等深層次問題,已經成為政府和人民心中之痛,不僅侵蝕了社會的健康肌體,而且成為制約中國社會發展不得不根除的毒瘤。
[誠信體系建設的現實意義與重要性]
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對增強社會成員誠信意識,營造優良信用環境,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促進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正處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攻堅期?,F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改善市場信用環境、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經濟風險的重要舉措,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
我國正處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擴大內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前提,是完善科學發展機制的迫切要求。
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利益主體更加多元化,各種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組織形式及管理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增強社會誠信、促進社會互信、減少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
[基本原則]
政府推動,社會共建。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引導、推動和示范作用。政府負責制定實施發展規劃,健全法規和標準,培育和監管信用服務市場。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協調并優化資源配置,鼓勵和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推進,形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合力。
健全法制,規范發展。逐步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規體系和信用標準體系,加強信用信息管理,規范信用服務體系發展,維護信用信息安全和信息主體權益。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針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長期性、系統性和復雜性,強化頂層設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全局,系統規劃,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
重點突破,強化應用。選擇重點領域和典型地區開展信用建設示范。積極推廣信用產品的社會化應用,促進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協同共享,健全社會信用獎懲聯動機制,營造誠實、自律、守信、互信的社會信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