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挾經濟強勢進入我國;同時隨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一些人開始滿足于對物質本身的追求,擯棄了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深入理解,如重陽節孝親敬老、端午節紀念屈原、中秋節合家團圓等一些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已逐漸被淡化,傳統節日文化正面臨著考驗。
關于中秋,我們總有很多的回憶:作為傳統節日的中秋節,小時候能和親人一起,擠在小小的電視機前看聯歡晚會,吃一口五仁月餅,“人月兩團圓”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如今,中秋更大的意義或許在于假期,而非節日。平時忙碌于工作、學習的年輕人也許從許久之前便開始期待這難得的三天小長假,盼著可以去近郊或者哪里放松、休閑一下,甚至早已把計劃做好。而一直賦閑在家的父母老人們,或許也從半年前就開始期盼著兒女可以回一趟家,共敘團圓。
其實不只是中秋節,不少傳統節日于今似乎只剩下吃喝。元宵節除了元宵,端午節除了粽子,難以給人留下什么念想。傳統節日成了商家打造節日經濟的跳板,消費主義時代的浮夸節日形態和商品形式使人們往往被“虛假的消費需求”所誤導,一些承載著豐富文化內容的儀式慶典被簡化甚至省略,節日食品、器具等的制作有些也已經失傳,過節的氛圍越來越淡薄。
與此同時,不僅傳統節日變了味,教師節的****現象也讓人們大跌眼鏡。黑龍江哈爾濱依蘭縣高級中學高二十七班班主任馮群超,因在教師節當天未收到節日禮物,訓了自己班學生整整一堂課……好端端的教師節變成了“送禮節”。
【標準表述】
表現及原因:
這些年來,伴隨著消費主義與工具理性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正從“內核”向“形式”流轉,甚至庸俗化為吃文化、休閑文化。譬如,中國的傳統禮節文化,已經分化成兩種“流派”:一是繼承表情達意的簡單傳統,屬于“禮義仁智信”的范疇,是一種美好的交際習俗;二是披著禮節的幌子李代桃僵,將“禮”裝扮成權錢交易的硬通貨,規避權力監督,達成灰色收益,上演“熟人規則”。
當我們在“拼假攻略”中體驗休閑時光,當法律逼著人“常回家看看”,那些奔騰在歷史長河中的節日意象,早就難以“人月兩圓”。細究起來,無非是三種原因:
一是在文化多元的時代,傳統節日文化“不進則退”。面對“五仁月餅滾出月餅界”等惡搞現象,節日文化的本真被解構、被稀釋,花邊敘事反客為主,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失控,與傳統文化沒能與時俱進地捍衛文化主陣地不無關系。
二是節日文化的傳承過于依賴市場,公共文化職能疏于責任與使命。如元宵節只不過是一碗元宵,端午節已經等于粽子節。更多的傳統節日都成了應付式的過場或者商家打造節日經濟的跳板。
三是節日被物化的背后,對應著物化的權力。節日成了“劫日”,甚至成了各色“潛規則”粉墨登場的最佳時機。這背后,顯然是因為更多本該被規制的公權,沒有及時關進“籠子”里。于是節日文化成了掮客文化,傳統節日散發出****的氣息。
傳統節日的意義: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傳統節日在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崛起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性已成為世界各國各民族不容回避的戰略目標,給了中華文化極大的發展機遇。保護、傳承和開發傳統節日,是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崛起和參與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特別是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四大傳統節日)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傳統節日具有較為突出的調節功能。我國四大傳統節日是農耕社會的伴生物,集中反映我國民眾張弛有度、應時而作的自然生活節律,可有效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
傳統節日具有較為突出的教育功能。以四大傳統節日為代表的中華傳統節日十分注重親情和友誼的表達,注重對先人的懷念和對長者的孝敬,對于穩定家庭、調節身心、舒緩壓力、改善人際關系、構建社會和諧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文化內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
傳統節日具有較為突出的規范功能。傳統節日的主要文化內涵是崇尚自然、尊崇先賢、從良向善、仁義禮智信等傳統道德倫理,民眾生活其中,耳濡目染地接受這些道德理念、生活旨趣、行為規范的約束和控制,就像一支看不見的手,無形中支配和影響著民眾的所有行為。
傳統節日具有較為突出的維系功能。由于各地傳統節日具有鮮明的地域和類型特征,每個地域的民眾節日習俗大致相同,使得傳統節日成為維系地域民眾心理情感的紐帶和載體,它可以使同一地域的民眾保持著相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全國范圍而言,四大傳統節日雖然其活動的形式千差萬別,民眾雖身處異地,但主要的民俗活動保持了一致性和統一性,使得中華民族在傳統節日上保持了高度的民族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