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常態環境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各地在此方面紛紛出現一些探索和實踐。部分一線城市,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明確責任科學規劃,下狠心、懷決心,持恒心,解決外來務工人員住房難頑疾,保障了住有所居,促進了社會公平。
然而,從養老保險斷保現象迭出,到“看病難、看病貴”人們習以為常;從異地高考政策艱難破冰,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相對較低;從社會保障城鄉差異、地區差異較為懸殊,到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紊亂……凡此總總,無不凸顯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沒有充分發揮效率和保障公平。社會保障制度,關乎著人民群眾的切身福祉,關乎社會成員能動性的激發,關乎著民心所向政通人和。一言以蔽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公平與效率是鳥之兩翼,車之兩轍,不可偏廢。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手段,能夠調節社會不同階層收入再分配,是勞動力再生產的保護器,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是經濟發展的調節器,是民生工作的兜底網。俯瞰荷蘭,各方高度重視,制定多元化的社會福利政策,實行全民社會保障;反觀國內,社會保障制度發展舉步維艱,緣何社會保障發展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社會保障制度沒有正確處理好公平與效率兩者間的關系。
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是效率的最終歸宿。從吳兢“治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到王夫之“論天下者,必循天下公”,再到何啟“公與平者,國之基址也”……無不凸顯出社會保障制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必須關注公平。社會保障制度,互助救濟,扶危濟困,噓寒問暖,保障公平,是其應有之義,是其建立初衷。倘若本末倒置,過度追求效率,忽視公平,將會產生馬太效應,導致社會兩極分化,階層固化。因此,必須關注民心,傾聽民意,重視公平,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逐步建立廣覆蓋、保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唯有如此,方能為社會保障制度錦上添花,保駕護航,添磚加瓦。
社會保障制度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基礎。工作最重要的靈魂,是提高效率。過分關注公平,忽視效率,會導致嚴重的負面效果。一些人,會逐漸形成社會保障的惰性,導致更多“懶漢”產生。同時,我國人口眾多,過高的社會保障支付水平,會使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出現財政赤字和預算透支。當前,我國面臨著人口老齡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低等一系列突出問題,更需要我們注重社會保障制度的高效率運行。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支出水平,不能“攤大餅”,要“好鋼用在刀刃上”,同時結合國情,因地制宜,制定多元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猶如一顆定心丸,是弱勢群體的保護傘,能夠打開社會穩定的安全之閥。治國莫先于公,社會保障制度,實施之要,在于公平,要做到一把尺子來丈量。而作為硬幣的另一面,提升效率才能奠定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石。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之一生,命途多舛,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坎坷挫折是常態。上善之策,唯有兼顧公平效率,兼收并蓄,民眾方能安居樂業,社會才將其樂融融,國家必將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