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
誠信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強誠信建設,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
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筑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綱要》提出三個階段目標涉及四大領域,分別為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建設,涵蓋了方方面面。
2014年7月30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出席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工作座談會,強調誠信是道德之基,要立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以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為重點,堅持教育引導與依法監管相結合,堅持集中整治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
——習近平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習近平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性工程,既有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規范市場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增強經濟社會活動的可預期性和效率,也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更好做到“放”“管”結合的必要條件。
——李克強
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積極推進。
——李克強
要完善獎懲制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讓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使失信受懲的教訓成為一生的“警鐘”。
——李克強
加強誠信文化建設,讓誠實守信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通過持續努力,打造良好信用環境。
——李克強
國以誠立心,人以誠立身。
——劉奇葆
要立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根本,推動誠信建設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
——劉奇葆
[現狀概述]
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一定進展,但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不匹配、不協調、不適應的矛盾仍然突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尚未形成,社會成員信用記錄嚴重缺失,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尚不健全,守信激勵不足,失信成本偏低;
信用服務市場不發達,服務體系不成熟,服務行為不規范,服務機構公信力不足,信用信息主體權益保護機制缺失;
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偏低,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尚未形成,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食品藥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商業欺詐、制假售假、偷逃騙稅、虛報冒領、學術不端等現象屢禁不止,政務誠信度、司法公信度離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等。
[深刻內涵]
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規、標準和契約為依據,以健全覆蓋社會成員的信用記錄和信用基礎設施網絡為基礎,以信用信息合規應用和信用服務體系為支撐,以樹立誠信文化理念、弘揚誠信傳統美德為內在要求,以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為獎懲機制,目的是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
[現實意義與重要性]
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對增強社會成員誠信意識,營造優良信用環境,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促進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正處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攻堅期。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改善市場信用環境、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經濟風險的重要舉措,是減少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
我國正處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擴大內需、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前提,是完善科學發展機制的迫切要求。
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利益主體更加多元化,各種社會矛盾凸顯,社會組織形式及管理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增強社會誠信、促進社會互信、減少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
我國正處于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拓展期。經濟全球化使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交流更加密切。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是深化國際合作與交往,樹立國際品牌和聲譽,降低對外交易成本,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必要條件,是推動建立客觀、公正、合理、平衡的國際信用評級體系,適應全球化新形勢,駕馭全球化新格局的迫切要求。
[基本原則]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主要原則是:
政府推動,社會共建。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引導、推動和示范作用。政府負責制定實施發展規劃,健全法規和標準,培育和監管信用服務市場。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協調并優化資源配置,鼓勵和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推進,形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合力。
健全法制,規范發展。逐步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規體系和信用標準體系,加強信用信息管理,規范信用服務體系發展,維護信用信息安全和信息主體權益。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針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長期性、系統性和復雜性,強化頂層設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全局,系統規劃,有計劃、分步驟地組織實施。
重點突破,強化應用。選擇重點領域和典型地區開展信用建設示范。積極推廣信用產品的社會化應用,促進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協同共享,健全社會信用獎懲聯動機制,營造誠實、自律、守信、互信的社會信用環境。
[對策措施]
第一,必須全面推進包括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等在內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一是政府要以身作則,帶頭推進政務公開,依法公開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決策透明度,以政務誠信示范引領全社會誠信建設。
二是要建立企業誠信管理制度建設。開展各行業企業誠信承諾活動,加大誠信企業示范宣傳和典型失信案件曝光力度,引導企業增強社會責任感,在生產經營、財務管理和勞動用工管理等各環節中強化信用自律,改善商務信用生態環境。
三是要加強誠信教育與誠信文化建設,弘揚誠信文化、樹立誠信典型、開展誠信主題活動和重點行業領域誠信問題專項治理,在全社會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好風尚。
第二,是加快推進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推進行業間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和地區內信用信息整合應用,形成全國范圍內的信用信息交換共享機制;
第三,完善以獎懲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運行機制,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對守信主體實行優先辦理、簡化程序、“綠色通道”等激勵政策,對失信主體采取行政監管性、市場性、行業性、社會性約束和懲戒,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培育和規范信用服務市場,保護信用信息主體權益,強化信用信息安全管理。
第四,建立起全覆蓋的社會信用信息記錄。政府要加強基礎建設,制定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類管理標準,推動地方、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及互聯互通,逐步消除“信息孤島”,構建信息共享機制,在保護涉及公共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信用信息的基礎上,依法使各類社會主體的信用狀況透明、可核查,讓失信行為無處藏身。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政府誠信是社會信用的“定盤星”
2.讓懲戒失信成為構建誠信催化劑
3.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 構筑誠實守信環境
4.用好制度剛性 打造“誠信中國”
5.社會信用建設要“且行且珍惜”
[開頭示例]
1.“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三千多年前,商鞅立木、建信于民;現代社會,不乏賣房為農民工發薪、打工為亡夫還錢的感人故事。信用就在人們身旁,高尚而又樸素。
2.“信用”并非新鮮話題。然而,老生常談、屢受關注,恰恰反映出問題另一面:誠信缺失是亟待破解的社會難題。物質上的日漸豐盈,并不能遮蔽精神上的貧瘠。一些人“兩手滿當當、心中空蕩蕩”,在市場大潮中唯利是圖、不講信用,一再觸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線,逐漸迷失了自我,也帶來種種社會問題。
3.誠信是基礎性道德,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經濟社會正常運轉、人們生活正常進行的基本保障。在現代社會,每一個行為主體都擔負有基本的社會責任,而實現社會責任的手段是社會契約,誠信即是社會契約得以實現的基本要素。因此,加強誠信建設對于個人、企業、社會乃至國家都可謂意義重大。
[結尾示例]
1.哲人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不斷增強社會信用體系的剛性力量,崇揚誠信的價值觀念,對失信行為出重拳、下猛藥,讓黑心商、老賴們、假摔者等一朝違規、處處受限,我們必將迎來誠信的價值回歸,一個更加文明和諧的誠信中國將漸行漸近。
2.政府以身作則,社會共同參與,加大懲戒力度,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讓失信行為無處藏身――如此堅決有力的舉措,相信一定會讓那些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甚至鋌而走險、謀求個人私利者懸崖勒馬,回歸誠實守信的良好環境。
3.“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言不信者,行不果”。讓我們以誠信作催化劑、作五線譜、作調色板,使我們生活的酒更醇,歌更好,畫更美。構建誠信,懲戒失信,讓懲戒失信成為構建誠信催化劑,惟其如此,我們的誠信體系才能從根本上得以重塑,才能構筑起經濟社會堅固的誠信堤壩。
【參考范文】
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利益,輕視誠信。在利益的驅動下,各種制假售假、商業欺詐、逃債騙貸、學術不端,各種問題肉、地溝油、黑作坊、毒食品,各種欺騙、失信行為屢屢見諸報端,見于網絡。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冷漠、隔膜,麻木不仁的圍觀、見死不救,恩將仇報的救人反被訛,諸如此類一件件沖破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讓社會喪失了應有的基本溫情和溫暖。事實證明,加快誠信建設已刻不容緩。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昌。失信行為不僅是個人的問題,更關系到整個國家,整個社會。在市場經濟中,追求經濟價值,追求利益本并無過錯,但如果過分強調經濟價值而忽略道德、忽略誠信,最終可能你得到了金錢,卻丟了道德、丟了良心、丟了人格、丟了親情、丟失了朋友,更甚者會因違反法律而丟了自由。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僅有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規范市場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增強經濟社會活動的可預期性和效率,也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更好做到“放”“管”結合的必要條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潤滑劑”、“助推器”。而在社會生活中,失去誠信則必然人人自危。作為一種基本的道德規范,誠信離不開人們的內心信念以及自覺實踐等因素的維系,建立現代化的社會信用體系對于公民由他律轉變為自律必定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可見,推進誠信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毋庸置疑。
如何樹立誠信,維護良好信譽?這既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剛性執行,讓失信者付出更大的代價,讓失信者處處受排擠、寸步難行,讓失信者沒有市場、無處藏身、無處可逃。也需要信用體系的不斷建設和完善,完善個人、企業、單位的信用情況記錄并和法律并軌,推進信用體系有法可依,對于信用記錄不良和信用記錄有污點的個人和單位,要加大曝光、懲罰和制裁力度。同時,維護良好的信譽更需要每個人從自身做起,以誠信為榮、以失信為恥,不做違背良心、道德和法律的事,遠離失信之人、遠離失信之事,才能從源頭上消除不誠信行為。
在越來越重視誠信,越來越重視信譽,信用體系建設越來越完善的今天,我們更要堅決對失信行為說不。上到政府,領導干部,下到企業、商人、普通老百姓,都應把誠信作為立身之本,把誠信當成標桿,共同推進社會誠信建設快速向前跑。讓全社會形成人人講誠信、人人守信的好風氣,讓誠信的暖風吹向每一個人,讓社會變得更加溫暖。
【點評】
近年來,道德與誠信一直是社會上熱議的話題,也曾在國考和個別省份的考試中出現過此主題。這篇文章的大背景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出臺這兩個大背景下而產生的。
亮點一:文章立意準確,與熱點主題緊密貼合。從首段來看,圍繞當前一系列的社會失信的表現進行闡述,并得出文章的觀點,誠信建設刻不容緩。
亮點二:文章總體邏輯思路清晰。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危害與意義)、解決問題、結尾升華的思路展開。
亮點三:文中巧妙引用語言,如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昌、潤滑劑、助推器等,為文章增添幾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