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黨的十八大強調,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更進一步提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這是實際上就是從資源管理、環境管理、生態管理的視角創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是對建設美麗中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旨在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的制度密集出臺:2012年12月,環保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要求嚴格環境準入,旨在形成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倒逼傳導機制”;2013年6月,最高法、最高檢出臺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2013年9月,國務院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計劃》,北京、河北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在第一時間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13年10月,“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寫進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修訂草案,并將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從環境規劃、環境標準、環境監測、生態補償、排污許可、處罰問責等方面,對環保的基本制度作了規定。這是我國環境立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成果。生態環境是人類的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向環境污染宣戰,打贏環保攻堅戰,必須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最嚴密的法律、最嚴格的制度護航“美麗中國”。
【標準表述】
[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是加快低碳發展的堅實保障,是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的有力舉措,也是轉變政府職能的必然要求。同時,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因為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十分復雜,比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同時,造成這些問題的來源也十分復雜。
[優勢]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的機遇期是好的,一方面,社會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逐步增強,參與的主動性和參與的程度不斷提升;另一方面,生態資源破壞和惡化所形成的外部約束力形成了較強的“倒逼”機制。
而且,全面深化改革已經形成共識,只要我們堅定信心、長期努力,推動包括生態文明體制在內的一系列改革,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一定就會實現。
[問題]
客觀上講,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發展方式粗放,經濟結構不合理,高污染、高能耗、資源型企業占很大比重,不可避免會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但不可否認,目前的環境問題有不少是人為造成的,其中改革不到位,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是深層次的制度原因。
第一,相關領域制度不健全。這些年來,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制度體系,僅環保法律法規就多達120余部,環境立法速度居各部門法之首。但有些領域依然存在制度空白、無法可依的情況,如土壤污染防治法、環境損害賠償法、有毒化學物質污染防治法等至今未出臺;有些領域雖然有制度,但明顯滯后于環保實踐,如1987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自2000年修訂后,已經14年沒有改動過,對細顆粒物(PM2.5)防治、聯防聯控等內容沒有涉及。
第二,制度銜接不到位。環境污染治理是一個系統完整的過程,必須控源頭、管過程、重懲處,形成環環相扣、嚴絲合縫的制度體系。但是,過去我們在制度設計上缺乏整體思維,往往“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按下葫蘆浮起瓢”,制度碎片化現象突出,各種規章制度之間缺乏銜接、協調和配合,存在制度盲區。
第三,制度執行不力。在現行體制下,基層環保部門從屬于地方政府,不能挺直腰桿獨立執法,環境監管難以到位。比如,一些地方為了發展經濟,要引進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環保部門迫于當地政府的壓力,不得不放行,致使環境影響評價形同虛設。同時,環保部門監管能力不足,與其被賦予的職能和擔負的任務嚴重不相匹配,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制度執行打了折扣。
[對策措施]
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必須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指向,堅持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同步,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方針,積極探索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新路徑。
首先,要建立科學的決策和責任制度,提高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領導力。
應考慮改革黨政干部考核評價任用制度,加大對各級黨政領導者生態文明建設的問責力度,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實績作為任用干部的依據。要進一步淡化GDP考核,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考核制度是轉變觀念、改變行為的指揮棒,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牽引和保障作用。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要的是完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制度,促使領導干部將相關工作落到實處。同時,還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獎懲機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律化、制度化軌道。要加快建立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執行和管理制度,提高生態文明制度的執行力。
要按照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推動現有各種法律的生態化調整。要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加強資源環境等部門的執法力量和軟硬條件,提高執法水平。
第三,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盡快建立操作性強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以體現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產品公平分配原則。通過節約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最后,保護生態環境還需要人民群眾的共同參與,促進民間環保組織健康發展。
要使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就要求我們改變過去以人類自身利益為中心、不顧自然承載力而任意開發利用自然的觀念和做法,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切實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把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落實到行動上和實踐中。我們要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的執政觀、政績觀。要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譽感,形成對保護環境引以為榮的道德風氣。對企業家進行環境知識啟蒙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激勵激發企業家的環境慈善之心。與此同時,還要培育公眾的現代環境公益意識和環境權利意識。
【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生態文明與建設美麗中國
2、建設生態文明需養成生態思維
3、增強生態文明理念 建設生態文明鄉村
[開頭示例]
1.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的新理念,備受各界關注。“紅線”體現的是對當前發展與保護矛盾關系的重新認識與管理,未來政策體系下的生態保護標準將越趨清晰和嚴厲;“有償”與“補償”則揭示了生態建設與保護將逐漸告別“效益無價”時代,迎來真正“紅利”。
2.建設生態文明,是黨中央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的重要保證。
[結尾示例]
1.生態文明建設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努力保護生態環境,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發展之路,國家建設才可持續健康,家園面貌才能更加美麗,人民生活才會更加舒心。
2.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就是把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努力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有機統一,讓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緊密結合、同增共進。
[參考范文]
生態文明是民意所在
近年以來,一些地區的污染問題集中暴露,霧霾天氣、飲水安全、土壤重金屬含量過高等等,社會極其關注,群眾反映強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這也是民意所在”,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這一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擔當。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既要為當代發展著想,更要為子孫后代著想”。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下,要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已成社會共識,也帶來很大變化。中國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壯士斷腕的行動,體現了我們的大國責任。一季度中國經濟的“穩中有進”,更傳遞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強決心:寧愿讓發展速度降下來,也要調結構、轉方式,走出一條雙贏之路。
走好這樣的道路,關鍵是上下同心。不能再以粗放式發展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這些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保護環境、轉變方式的重要性,也已經說得很透徹了。如果說在這個問題上,還需提升認識,那就是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清醒地看到,環境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曾有人這樣總結,30年前人們求溫飽,現在要環保;30多年前人們重生活,現在重生態。作為執政黨,我們要看到這種發展中的期望,并且順應這種期待。今天的人民群眾,不是對GDP增速不快不滿,而是對生態環境不好不滿。食物豐足了,但吃得不安全了;城市繁華了,但空氣污染了。這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這樣的生活怎么能幸福?中央一再強調,一切工作,都要從百姓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出發。現在,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群眾的集體焦慮。
環境也是民生。這個民生,一頭連著百姓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從改善民生的著力點看,生態文明也是民意所在。中央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跟老百姓想法一致。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政治。各地區各部門理應思考,跟上要求、不負期待。
三十多年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如今進入了高強度頻發階段,特別容易引發連鎖反應,觸發相關矛盾,影響社會穩定。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建設美麗中國,可謂抓住要害、切中積弊。想一想,如果仍是粗放式發展,不轉變方式,即使實現了經濟總量翻番的目標,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即使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會大打折扣,甚至會產生強烈的不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解決問題確實需要時間、也必須有個過程,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路,快速發展起來之后的環境問題必然更加突出。但這不是可以坐等無為的借口。“利用倒逼機制,順勢而為”,這是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堅決落實中央部署,嚴格執行中央政策,我們才能用扎實的行動和成效,讓環境發生變化,讓人民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