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4年8月,隨著黑龍江省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2014年上半年GDP數據已全部出爐。數據顯示,上半年重慶市增速居首,黑龍江增速墊底,24個省份增速較一季度出現回升,31個省份上半年GDP總和超出全國上半年GDP總量逾3萬億元。地方GDP注水等問題再度引發社會的思考。
【標準表述】
[影響]
2014年上半年,各省份GDP數據之和與全國總量再次出現較大差距,在很多人意料之中,可以說是地方上報與全國統計的又一次“約架”。如果將這種現象稱作是一種病,也可以算作一種長期頑癥。這種頑癥如果不加以醫治,輕則影響GDP數據的真實性,損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重則踐踏了統計法的尊嚴,侵蝕了國家經濟肌體,甚至影響到了中央決策。
[原因]
事實上,對于“地方GDP高于全國”,有關部門早就找到了“病根”,一是各地重復統計、統計資料不一致,二是統計“注水”,即統計數據造假。目前,中國GDP核算采取分級核算體制,存在地區GDP核算易受地方干預等弊端,地方GDP之和常常大于全國核算數據。不難看出,地方GDP之和高于全國的現象有體制因素,但更多的是利益因素和政績考核不科學造成的。在統計部門的切身利益受制于地方的情況下,統計數據扭曲現象的出現就是可以想象的。長期以來,GDP是一個考量各級政府政績的核心指標,加上考核體系的弊病,導致GDP成了官員升遷的指揮棒——政績指標由上向下層層壓來,數據由下向上層層虛假。最終造成了地方GDP之和常常大于全國核算數據。
[存在問題]
地方GDP和全國數據不一的現象由來已久,仍是一筆糊涂賬。一方面,真相成謎。今年上半年,地方GDP總和超出全國總量3萬億元,究竟有多少是重復統計造成的,有多少是統計資料不一致造成的,又有多少是弄虛作假造成的,這些都還沒有弄清楚。另一方面,無人擔責。眾所周知,統計造假是一種違法行為,《統計法》中已有明確規定。問題是,至今鮮見有地方官員因統計數據造假被問責。有多少地方在造假,有多少官員應該追責,這更是一筆糊涂賬。
[建議措施]
對于“地方GDP高于全國”,不能“久病不醫”。對此,中公教育專家建議:
首先,改進核算體制。從分級核算走向國家統一核算,國家建立集中統一的統計系統,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統計管理體制。
再者,進一步糾正“唯GDP論英雄”,改良政績考核體系,改變以前過分依賴數字化的政績模式,推行綜合的考核評價辦法。地方官員的政績,應是符合黨和國家政策與利益的政績,沒有水分的政績,群眾認可的政績,沒有后遺癥的政績。
最后,嚴格執行統計法,對統計造假行為實行“零容忍”,不僅對造假地方經濟考核實行“一票否決”,而且對相關官員追究違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