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4年7月20日,超強臺風“威馬遜”過境之后,瓊粵桂三省區數十萬受災群眾在高溫炎熱、水電中斷的情況下等待應急救助。而此時運往災區的物資中,赫然出現了紅十字會調撥的幾千條棉被和夾克衫。
十字會三伏天里往南方災區送棉被的消息引發廣泛議論。有觀點認為:幾千床棉被送到災區,蓋著太熱、扔了又可惜,紅十字會太不專業了;但也有人認為紅十字會在第一時間就調撥救災物資,值得肯定,南方天氣潮濕,災區早晚有溫差,需要棉被墊著隔潮,夜里也需要棉被保暖。對此,你怎么看?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慈善,是一種愛心的抵達。而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是匯聚善意、傳遞愛心的載體,既要不辜負善眾的托付和信任,又要真正撫危救急、溫暖人心。
俗語中常以“夏天的棉被、冬天的蒲扇”來形容“多余”。今年夏天紅十字會將這句歇后語付諸“實際”,在三伏天內為臺風“威馬遜”災區送去了千床棉被。
棉被因其“可鋪可蓋”,較褥子也更為方便,因此一定程度上在救災物資中算是“必需品”。然而,在酷暑炎炎的三伏天,棉被的作用確實有所局限,災民中需要棉被的老弱病殘所占的比例也并非特別大。大量運送棉被讓寶貴的人力、財力和運力在救災的緊要關頭被浪費,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
用專業的精神、專業的方式做專業的事,一直是民眾對國內慈善機構,尤其是紅十字會這種官辦慈善機構的期待。災區民眾需要救助,更需要能體其冷暖,用專業的方式做專業的事情。有關部門應當用足夠的專業能力判斷災區在應急救災、過渡安置和災后重建不同階段的需要,優先將緊急物資送到受災群眾手中。
[措施]
一是應急救災,要與災區現實所需相符。我國地域遼闊,南方北方、東部沿海地區與西部山區、農耕地區與草原荒漠地區的氣候和地質情況都有很大差別。救災不僅要有心,還要用心,用心就是讓工作人員走到一線,了解受災民眾需求再做出決定,只有二者具備,才能真正達到救災的目的。
二是減少不必要物資供應,優先處理緊要問題。在保證救災必要物資的同時,減少類似“三伏天棉被”非必要物資的數量。同時,將削減下來不必要物資的救災資金,應用在類似緊急供水、供電等緊要問題上,抓住關鍵解決問題,緊要問題優先處理,先減災,后重建。
三是應謹防“救災腐敗”的滋生。在杜絕“救災浪費”的同時狠抓救災紀律,厘清救災物資名目,務必做到救災物資“物盡其用”。絕不能讓救災物資成為“蒼蠅老虎”的“口中食”,不能讓救災物資成為催生“蒼蠅老虎”誕生和成長的“催化劑”。
【微評】
慈善救濟,不僅需要熱情和干勁,更需要專業化的思維和運行。無論是官辦慈善,還是民間慈善,只有公開透明和專業性,慈善公益才有生命力。否則,即便是撐著慈善的大旗,卻讓人感覺是草臺班子在運行,怎么贏取信任,又怎能完成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