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4年6月環保部開出史上最大罰單,19家企業因脫硫設施存在突出問題,被罰脫硫電價款或追繳排污費合計4.1億元。上榜企業中,電力企業是重災區,我國五大電力集團華能、國電、華電、大唐和中電投,都有下屬子公司上榜。另外還有部分鋼鐵、有色和化工企業。此事在社會上引起熱議。
【標準表述】
[“史上最大罰單”的積極意義]
一是提升社會治污信心。環保部此次開出史上最大罰單,對象包括五大電力集團等大型央企,無論對于涉罰企業,還是其他企業顯然都有足夠的威懾力,彰顯出一視同仁和絕不手軟的態度,對于提升社會治污信心,也可以起到強心針的作用。
二是體現法律公平。環境保護人人有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是很好的原則和理念,但在以前,往往是或更多是適用于公民和微小企業,大企業和政府重點保護的企業卻似乎可以例外。如今,環保部門敢摸“老虎”們的屁股,可以見出環境惡化背景中環境治理趨嚴的態勢,無論于法律尊嚴還是環境保護,都是可喜的進步offcn版權。
[存在的問題]
一是從經濟利益上看對相關涉事企業并沒有太大影響。“最大罰單”從總的數額上看似很大,但是如果分解到近二十家違規企業身上,數量極大減少,就未必會讓企業“感覺到痛”。而且這些上榜的企業,很多都是大型國企,如果按照正常處理排污的成本,一年排污成本很高。從企業本身角度來看,繳納罰款比治理排污還劃算,所以部分企業把罰款當成了排污的“保護費”,寧可繳納罰款也不愿改善排污設施。
二是電力企業被罰款,承擔者卻是社會公眾。電力企業從性質上說屬于全民所有。管理層是替民眾經營企業。這種特殊的關系,導致了罰款責任的不清晰。因為說到底,罰款罰的并非管理者的錢,無論罰款罰多少,都是從公眾身上出。換言之,電力企業管理者的利益,并未在天價罰單面前受損,因而也就很難觸動他們。
三是對于環保部而言,“一罰了之”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從罰款目的來說,天價罰單是為了規勸污染企業。但如果沒有配套措施,控制不好監管與使用,旨在推動污染企業轉型的罰金,很可能會形成一定的利益藩籬,造成污染企業交罰款了事的敷衍態度,而執法者糾結于罰款利益的困境。
[治理企業環保應打出“組合拳”]
僅僅依靠罰款,不能解決問題。罰單要想給力,罰出效果,必須祭出配套組合拳,真正觸動國有企業管理者的利益蛋糕。
一方面明確國有企業管理者的責任,落實處罰措施。相關部門應積極推動制度改革,明確國有企業管理者在環境污染中的責任,讓罰單與國企管理層的待遇掛鉤中公教育。
一是把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和企業大小領導人的仕途前程、個人待遇掛鉤,應對負責人追究行政責任,采取降薪降職處理,讓其感到痛楚,才能對環保加以重視,不敢再犯。
二是除了依靠環保部門的嚴格執法外,還應在國有企業中推行“環保罰單”追償制度。即當國有企業受到環保罰單后,監管部門應介入調查,如果屬于故意而為的,比如技術上明明可以達標卻不去做,或降低標準、數據造假等,那就要讓做出違法決定的人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三是罰款應再加大力度,讓企業覺得和治理排污相比,繳納罰款更加得不償失。這樣企業才會有動力去治理排污,注意環境保護。
另一方面用準市場與政府兩只手,做好聯合執法。環保部門則應做好事后的整改監督工作,及時將相關情況通報有關部門,做好聯合執法。為了鞏固效果達到目的,在責令企業整頓的基礎上,還可以實行再罰款,再整改甚至完全停業。單次處罰或單個手段達不到效果,就可以實現處罰的累加。最為關鍵的是,激活電力企業的競爭,以市場規律倒逼電力企業進行設備的升級換代,用好用準市場調節與政府監控的兩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