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國慶假期,各大景區迎來旅游商品購物潮。這些商品本應有極強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卻發現,一樣的竹雕、一樣的小木刀、一樣的木梳……千百個景區都在賣同樣的“地方特產”,旅游商品同質化、低端化現象嚴重,讓人提不起購買欲望。
在國內某景區內,一位游客買了一塊“湘繡”手絹。這名游客無奈地表示,一塊繡了幾朵花的手帕,在南京、蘇州叫“蘇繡”,到了四川叫“蜀繡”,到了江西成了“贛繡”,花樣都相同,就是名字不一樣。有的游客則吐槽:“朋友去四川給我帶來一把梳子,上面竟寫著‘少林寺紀念’?!备芯W友表示:“到景區買商品還不如去義烏,那里應有盡有。”
【標準表述】
[原因分析]
旅游商品山寨之風盛行,首先源于一些景區急功近利,片面追求“門票經濟”,而忽視了營運模式的創新和旅游衍生產品的打造。同時,旅游商品普遍存在“同質化”現象,從小處講,是一種文化懶惰行為;從大處講,對文化創意缺少應有的尊崇,對知識產權缺乏應有的敬畏。特別是,地方特產“千篇一律”,對于景區來說,是公共資源的一種浪費;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則是一種欺騙。
[如何看待旅游商品同質化]
旅游商品是一個景區、乃至一個地方的文化地標,代表著這個地方、這個景區的文化特質,因此,景區所推出的旅游商品,必須很好地在文化精神上傳承已有的本土文化,并且還要做到創新。可見,考量旅游商品的文化價值,除了首先看其造型是否新穎、美觀之外,更應注重其是否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相融合,是否與景區的人文景觀相協調,是否進行了文化傳承與創新。否則,必然導致旅游商品越來越膚淺和浮躁,最終必將走入死胡同。
[對策措施]
當今的景區建設和發展過程,實際上是歷史文化積淀和歷史文脈延續的過程,是景區多元文化互動交融、文化內涵和形式不斷創新的過程。
第一,要充分了解當地特色元素。
在此基礎上設計和制作特色紀念品時才能夠更加游刃有余。旅游產品開發的最終目的是不斷滿足旅游者的消費需求,把當地文化和市場需求相結合將取得共贏的結果。
第二,要注重當地特色產品品牌的培養。
產品知名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產品銷路,游客也就不必擔心買到的特色產品不夠特色了,這就是品牌的影響力。
第三,要挖掘旅游資源并做足人文開發。
旅游商品的開發是完善旅游產業鏈條上的重要一環,這就要求當地政府在挖掘旅游資源時,要基于地方文化做足人文資源的開發。例如很多傳統手藝的重新振興,需要發掘繼承人將手藝繼續發揚光大,真正把地方特色做足。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旅游紀念品版權的保護力度和對盜版的打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