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一直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都把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設作為重要目標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農民紛紛涌入城市投資創業或打工賺錢,而將孩子留給老人照顧,導致出現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由留在農村的祖父母照顧,跟祖父母一起生活,得不到父母的關心與疼愛,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不僅妨礙了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而且妨害了家庭和諧和社會穩定。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成社會關注的焦點,亟待解決。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全社會都要了解少年兒童、尊重少年兒童、關心少年兒童、服務少年兒童,為少年兒童提供良好社會環境。對損害少年兒童權益、破壞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堅決防止和依法打擊。
——習近 平
少年兒童是國家民族的未來和希望。用社會關愛和更完善的制度保障,使廣大少年兒童快樂生活、健康成長。
——李克 強
[現狀分析]
隨著大量青壯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也變得越來越大。留守兒童大多由老人撫養,這既增加了老人的負擔,又使得兒童的心理得不到健康發展。因為老人本身已年邁體衰,由他們照顧孫子孫女是無奈之舉,而大部分老人的教育方式是溺愛,這種方式使得兒童多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寬容、體諒他人。農村的教育設施本來就不太完善,留守兒童缺乏照管,自理能力又差,給農村小學老師增加了管理和教育的難度。
留守兒童遠離父母,這必然使他們與父母缺乏心靈上的情感交流,也使得他們缺少父母的關心與呵護。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他們覺得自己失去了束縛,而沉溺于玩樂之中,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甚至被留級。雖然父母外出打工會使家庭經濟條件有所改善,可孩子心靈上的缺憾卻是無法彌補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直接受到影響,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
[問題表現]
一是性格陷于孤僻,不擅長與他人進行交流。
留守兒童身邊沒有父母的陪伴,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擔,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著,壓抑著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他們也就不會向父母傾訴,更不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所以,他們也就不愿意與老師、同學等進行交流,大多女生會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而男生則會惹事生非,嚴重破環自己的人際關系。隨著父母在外務工時間的增多,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孩子就更不愿與人進行溝通交流。
二是產生厭學心理。
父母在外務工,與孩子相隔甚遠。大多數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都比較低,在學習上不能指導孩子完成作業,而父母又不能有效地監管孩子的學業,再加上孩子的自控力本來就差,使得他們會放任自己去玩游戲、上網等,而使學業荒廢。另外,留守兒童心理比較孤單,可能會因對父母有些想念,在課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夠專注于學習。在學習上不會的東西多了,就會感到學習壓力大,厭惡學習,進而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有的兒童會放棄學習,產生輟學的想法。
三是對日常生活敏感。
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父母的保護,心理比較敏感。生活中一點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讓他覺得自己被欺負了,在心里就會產生仇恨心理,對他人充滿敵意。大多數老人都比較疼愛小孩,對小孩的要求無論是否合理,都是做到盡量滿足,這助長了小孩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圍著自己轉。因此一旦遇到自己不順心的事,孩子就會無法接受,對他人發脾氣、怨恨他人,產生極大的逆反心理。另外,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有效監管加之自身安全保護意識和能力都還很弱,人身安全也會出現問題。
四是養成不良行為習慣。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憤怒、貪玩等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例如,一些孩子沉溺于網絡游戲,還有的孩子結交了一些社會上的不良朋友,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對策措施]
兒童代表著社會的未來,其發展的好壞,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前景。留守兒童所面臨的問題涉及范圍廣,只有解決好他們的心理問題,才能使在外務工的父母安心。所以,要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來防范和治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國家、社會、學校、父母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是針對留守兒童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國家應專門進行調研支持,并據此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
首先,國家應該提供資金,鼓勵農民在農村自主創業,讓農民不出家門就能夠賺錢,不離家鄉就能發家致富。如此,他們就不會再外出打工,既實現了他們的自身價值,又可以留在家里照顧孩子。其次,國家應放寬政策,允許農村孩子在城市升學,這樣父母就既可以賺錢維持生計,又可以監管孩子的學習、照顧孩子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孩子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而不再感到孤獨與無助。
二是社會提供必要援助。
社區應組織一些活動,關注留守兒童的發展,例如,在端午、中秋、春節的時候,社區可組織一些人員去看望留守兒童,使留守兒童覺得自己還能夠得到社會的關注;還可以在城鎮建一些圖書館,供留守兒童學習之用。村組織也應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在外出打工的年輕父母回村的時候,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進行交流,使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以便父母能準確地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情況。
另外,社會也應成立助學金,為那些家庭貧困的留守兒童提供經濟上的資助,使留守兒童在生活上能夠享受和其他學生一樣的待遇,引導留守兒童的心理得到平衡發展。社會應盡最大的力量,保護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不得歧視、侮辱、打罵留守兒童,切實保證留守兒童最基本的人身安全。
三是家長應經常與孩子進行交流。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港灣,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照顧與關愛,心理極易產生認識上的偏差。所以,年輕父母想外出打工,必須要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再做決定。若父母必須要外出打工,應盡量帶著孩子一起,讓孩子在打工地接受教育,這樣父母就能夠有效、方便地監管孩子。對于那些必須要被留在農村的孩子,父母要經常給孩子打電話,及時地了解孩子在生活、心理、學習等方面所遇到的問題,積極地為孩子尋找解決方法。在回家的時候多給孩子帶些小禮物,這樣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還可以定期地與老師進行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
四是學校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
留守兒童大部分的時間在學校度過,所以,學校的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校,老師應積極地與留守兒童進行交流、談心,讓學生愿意跟自己說真心話,樂意將自己心中的悲傷、煩惱向老師傾訴,從而能為學生遇到的問題尋找解決之道。就算兒童犯了錯誤,老師也應耐心地進行指導,而不應諷刺、指責,以防適得其反。
老師也可以組織一些公共活動,與學生一起參加,這樣可以增進留守兒童與老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也能使他們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融入到集體當中去,以此消除他們內心的孤獨感。學校應開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強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引導其心理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五是引導兒童理解父母。
很多孩子在父母外出務工后,往往很難積極、專心投身于學習中,這就需要監護人多給孩子講父母外出打工的艱辛,讓孩子從心里理解父母,讓他們知道父母外出務工是為了給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不僅要理解父母在外拼搏的艱辛,也應以此作為自己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