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網站近日公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綱要”說,今后我國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
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方向是,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
“綱要”沒有具體說明為什么強調傳統文化教育,只是說有些學校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偏重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單純地讓學生記憶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相對缺少對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的深入挖掘和宣講。
按照強調什么就是缺乏什么的“傳統習慣”,我們可以推斷,教育部大概認為現在民族精神、道德情操和人文涵養的缺失,需要用傳統文化來補救。
傳統文化在中國就像中醫,遇有社會疾病,人們就想起到傳統文化里尋醫問藥。在許多國人的觀念里,法律是西藥,可以快速治療急病大病,而傳統文化是中藥,可以對“病人”進行調理。
但在我們的課本和課程里,似乎從來不缺傳統文化。我們讀古文,既是學習欣賞文言文和古典文學,也是學習傳統文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德格物,立己達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們對這些古代名言都耳熟能詳。
這幾年還掀起一股國學熱,到處都有國學班,隨時可見國學大師。一些老板為了追國學“新潮”,花費數以萬計的錢去名校就讀國學。他們學到了用易經推算命理,用孫子兵法指導商戰……
優秀傳統文化當然要學習,但傳統文化果真是治療當前問題的特效藥嗎?顯然不是。一些貪官污吏在被發現前往往都是“教育家”。他們也會在教育下屬時引用愛國愛民清正廉潔的古代名言和典故。而我們的學生爭相出國留學,也肯定不是到外國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早在“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從中國的沉疴痼疾中發現了傳統文化的許多糟粕,認為中國真正缺乏的是民主和科學,這就是當時所說的“德先生”與“賽先生”。
將近一個世紀之后,中國的“德先生”與“賽先生”有了長進,但還沒有發育健全。我們現在更需要的是現代意識的教育,包括民主、科學、公平、正義、平等、法制、民本思想、契約精神、公民意識等等。這些概念盡管也能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找到只言片語,但還是缺乏系統思想和連貫描述。
我們的當務之急是進行基本常識和現代意識教育,讓學生知道國以民為本則民以國為家的邏輯關系;知道依靠關系辦事是因為社會沒有建立契約關系;知道應該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的“匹夫”上升為公民精神;知道只有“立己”、“正心”、“崇德”是不夠的,還要建立完善法律和監督制度;知道只有實現公平正義平等尊重才能實現社會和諧……
中國文化有輝煌的過去,需要發揚繼承,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萬應靈丹。教育部如果不能對癥下藥,只會加重教育的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