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今年的廣州市人大代表集中視察政情通報會上,市長陳建華表示,廣州將恢復和完善“慢行系統”,即騎自行車和走路。通過發展慢行系統,鼓勵人們租房買房時更多選擇交通時間在慢行半小時以內的房子,這會減少公交壓力。
恢復和完善“慢行系統”,發展公共交通,是具有國際視野的舉措。在歐美不少發達國家中,單車出行、走路上班是一道常見的城市風景。在國外,官員騎自行車去辦公甚為常見,如英國首相卡梅倫,身居要職仍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
國外綠色出行蔚然成風,一方面,是由于單車綜合配套服務,如專用道、寄存、借取、維修等體系較為完善;另一方面,環保深入人心,作為一種環保出行方式,低碳還有益于身體健康,民眾自然趨之若鶩。
西方城市理念中提出,一個城市的文明的標志之一,不是窮人都買得起汽車,而是富人愿意綠色出行。發展慢性系統,正是對綠色出行的呼應,也是一個大城市的自我提升。從廣州實際情況看,公共出行風氣日漲,據統計,目前廣州市公交出行率達到62%,公交出行到上個月為止達1700萬人次/天。而略為遺憾的是,廣州的慢行系統有待改善。不少單車族只能選擇夜行,或者在濟濟車流中穿梭,十分危險,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交通擁堵。單車出行,顯得尤為尷尬。發展慢行交通,有利于紓解這一困境。
作為一種先進的城市理念,廣州發展慢行交通,需要在“大”“小”兩個方面下工夫。大的方面,體現在道路規劃、設計上。需要指出的是,完善“慢行交通”,切不可一刀切,還要視路況而定。
在存量改革方面,市區不少路段由于歷史原因,車道不足,車輛已經堵成一團,若還要為慢行系統開辟空間,恐怕只會造成更嚴重的“腸堵塞”,如中山六路、東風路等路段,不妨在完善天橋設置、及時清除路障等方面下工夫,開辟單車道似乎不太實際。
在增量發展方面,城市在向外“攤大餅”過程中,應該把慢行理念滲透到道路規劃中,成為新規劃的道路“標配”,在新開辟的路段做起,尊重路人、騎車者的“路權”,給予其道路資源,免得后期“補課”帶來更多麻煩。
小的方面,就是優化目前單車出行的細節服務。從廣州實際看,目前,單車與地鐵接駁的分布需要更加優化,在有條件、有需求的地鐵口配套租單車服務;單車借存手續不妨更簡化。國外不少地方已經取消押金之類的要求,通過信用記錄形成約束。廣州不妨嘗試通過市民卡對接這一服務,省去不必要麻煩;借取服務不妨嘗試全市一張網,只要是地鐵站就可以隨時借還,不必在同個系統內才能還車。
相信只要有完善的慢行系統,租車手續便捷、服務到位,不少人還是愿意選擇單車出行的。在環境形勢不容樂觀的當下,綠色出行無疑是緩解污染的好幫手,兩者也是相互促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