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1、2012年6月27日,《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向社會公布,確定了“十二五”期間6個方面任務:第一是大力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基本解決制度缺失問題;第二是加快城鄉統籌,穩步推進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務一體化建設;第三是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保障人群實現基本覆蓋;第四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障水平,縮小城鄉、區域、群體之間的社會保障待遇差距;第五是建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大力發展福利和慈善事業;第六是加強社會保障管理與監督,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2、10年來,我國初步形成了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為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隨著社保范圍的擴大和待遇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開始走出“為后半輩子發愁”的陰影。2004年7月間,賈銀蘭突發心肌缺血,住了34天醫院,醫療費花掉6000多元。她說,因為有醫保,自己只付了1/3。汪家琪的丈夫2005年患了重病,從手術、放化療到術后跟蹤穩定病情,十多萬的費用大部分通過醫保的大病保險得以解決。汪家琪說:“幸虧有大病醫保,不然生這一場病真要傾家蕩產。”
3、近幾年,不同群體在養老、醫療等方面享有制度的不同以及最終待遇的差別,引起廣泛關注。許多人認為,社會保障本身應促進公平,而現在不同程度存在的“雙軌制”則擴大了不公。記者為此采訪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
胡曉義認為,社會保障屬于上升無止境的剛性需求。當制度安排嚴重缺失時,有一份基本保障是最突出的需求;當制度逐步健全后,提高待遇水平的需求會強烈起來,自然會出現群體間相互攀比現象。
他說,我們高度重視“公平性”的問題,也采取了多項調節措施。但平衡這些利益關系,不可能、也不應當簡單地把各類群體的待遇標準拉平,而要按照中央關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努力實現規則公平、機會公平,并在多次調節中逐步縮小相關群體之間不合理的差距。
何為碎片化
“碎片化”社保制度指不同的社會階層、社會群體和行政區劃之間標準不統一,多種制度共存、方式標準待遇有差異、銜接有障礙。
這給居民帶來諸多不便,加大社會保障工作行政成本,也給制度統一性、規范性和可持續發展造成障礙。
要整合“碎片化”社保制度,需要多方打破陳舊的思維模式,提高對社會保障公平性、統一性的認識,完善頂層設計并實施到位。
建議及對策
1、要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改變有些人無保障的狀況,對這些人群建立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
2、要解決從小到大的問題。拓寬覆蓋范圍,使更多的人被納入到社會保障制度里面來,以體現它的公平性。
3、要解決保障水平從低到高的問題,使水平過低或者偏低的那部分群體能夠盡快地或者較多地提高他們的保障水平。
4、要解決不同群體不同地區間的待遇差問題,縮小待遇差。
5、要解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統籌協調問題。使跨省跨區域流動人員的社會保障順利轉移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