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爾德林有詩云:“人充滿勞頓,但還是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當你我在霧霾重重的大街小巷行走時,總會深深地憧憬充滿詩意的大地;我們辛苦地勞作,同時期望著如詩如畫的綠色家園。走進新時代,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中國無疑譜寫了舉世矚目的交響樂,但在這場盛宴中,環保啞然失聲,民眾沉默無語。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環保工作,實現生態惠民呢?
一、積極落實“國十條”精神,樹立綠色政績觀。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響樂中,政府無疑扮演著指揮者的角色。然而,一些地方政府走入了“不指揮”、“亂指揮”的誤區——為了所謂的GDP,對企業排污視而不見,甚至助紂為虐。而日前,國務院最新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從意義剖析、嚴峻現狀、總體要求、奮斗目標和具體目標等方面,對今后環保工作的開展進行了高屋建瓴的指導。這為切實實現與規范政府的環保職能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各級政府要拿出“動真啃硬”的勇氣,克服“定勢思維”,轉變政績觀念,為環保事業指點江山。
二、切實承擔環保責任,轉變企業發展方式。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追求利益無可厚非,但也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一些企業走上了賺“昧心錢”的邪路。面對黃沙漫天,面對垃圾遍地,面對滾滾黑煙,面對臭氣熏天,這些企業不僅漠然視之,更擺出“不怕環境監察”、“不怕罰款”、“不怕損害老百姓利益”的野蠻嘴臉。改善環境,不僅是企業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民族富強的百年大計。要戮力創新,要節能減排,要低碳環保,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路上,企業任重而道遠。
三、樹立先進環保理念,爭當綠色環保典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理念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然而,人們卻在應然與實然的抉擇中陷入“二重困境”。“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我有的是錢,何必節約”等錯誤理念勢必會阻礙環保事業的推進,最終也會危及自身的權益。優化生態環境絕不僅僅是政府、企業的職責,也是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踐行環保職責,要從節約一度電、省下一盆水做起,要從少用一張紙、少坐一次車做起,要從拒絕塑料袋、學會垃圾分類做起,倡導低碳消費、低碳生活,為環保大計添磚加瓦。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是古人對居住環境最美的表達;“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邊云卷云舒”是古人對世間生活的愜意表達。然而,如果只要經濟的發展不顧生態環境,環境無法變美;環境被肆意破壞,生活也無法愜意。在經濟發展與優化環境的演奏會上,政府、企業、個人需要通力合作,政府要壯士斷腕,企業要義無反顧,個人要身體力行,才能奏出絕美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