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積累熱點話題,決勝申論之巔。“微文化”來襲,你怎么看?下面為考生帶來事業單位考試申論熱點。
【背景鏈接】
據《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手機上網占比88.9%,較去年增長3.1個百分點;而通過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接入互聯網的比例分別為68.4%和42.5%,較去年分別降了2.4和0.7個百分點;同時,全國微博客用戶規模為2.04億,手機端微博客用戶數為1.62億,占總體的79.4%。“微文化”憑借其即時便捷性、通俗性、動態化和個性化等獨特優勢已經成為新興的文化形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綜合分析】
“微文化”雖“微”且“散”,卻日益成為影響人們價值選擇的“新文化”,不可否認,它也是利弊相隨的,既集諸多優點于一身,同時也帶來不少負面效應,需要引起注意。
一方面,“微文化”極大便利了人們的自我表達和群體交流,也方便了各種信息的獲取與傳遞。“微文化”正以其“微言大義”的內涵和“無微不至”的外延,通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從細微之處影響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微文化”的興起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如垃圾信息的泛濫、謠言的生成、負面情緒的傳播、偽科學的散布,等等。在“微文化”背景下,由于信息生成的低門檻和信息傳播的自主性,每一個人都成為信息的接受者和傳播者。同時,“微文化”是一種快餐文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社會生活的碎片化,社會浮躁之風日盛,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著社會文化的厚重性和整體性,使經典文化的積累和傳承更加任重而道遠。
可見,從目前來看,“微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是利多于弊的。所以,談“微”色變實非明智之舉,引導利用使其成為傳播正能量的“磁場”,才是當務之急。
【對策措施】
第一,在人人可以“發聲”的“微文化”中,要開啟微時代的人文精神建設。
第二,“微文化”要以理性思考為主導思想進行管理和引導。“微文化”要承擔起思想領域傳承發展的重任,要避開其發展過程中情緒化和虛假化信息等負面影響。
第三,建立“微傳播”監測體系。在微時代的今天,針對“微表達”的開放性、散發性、碎片性等特點,各級行要建立“微傳播”監測體系,通過專業職位設置或者第三方的信息服務,在第一時間抓取“微信息”,為相應的決策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