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申論,大多數考生持迷茫態度,面對冗長的資料,無從下手。為方便考生備考政法干警考試申論,掌握申論熱點的基礎和前提。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影子銀行”和融資平臺風險上升,加上互聯網企業大踏步跨界開展金融業務,金融業整體利潤增長受壓,“躺著賺錢”的時代似乎一去不返。現為大家整理、收集了中國金融業的申論熱點解讀,供廣大考生學習參考。
中國金融業似乎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令人神經緊繃而又遐想翩翩:銀行不良貸款比率上升,信托、債券、鋼鐵等領域信用違約事件接連不斷,就連風頭正勁的互聯網金融在銀行反擊下也正面臨著“成長的煩惱”……
一時之間,無論是哪個行業,錢,似乎都不像以往那么好賺了。
在所有行業當中,金融業最特殊,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地位舉足輕重。因為它匯聚國家、企業和個人財富,可“以錢生錢”,決定錢的流量和流向,從而掌握決定資源配置的重要權力。
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和飛速發展,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投資理財方式,也給金融業內部生態和外部環境帶來巨變。
無論外界將互聯網金融稱為“顛覆者”或“攪局者”,它的出現無疑進一步喚醒了公眾理財意識。互聯網的開放、包容和便捷大大降低客戶時間成本和服務成本,而金融的杠杠和傳導效應也可能使任何金融創新和變化“火燒連營”,在更大范圍內產生影響。這種內外環境的改變要求銀行、保險、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必須適應與過去不同的用戶心態和競爭環境,妥善加以應對。
對金融業來說,需要認真思考現在,重新定義未來了。
長期以來,國內資本市場萎靡不振,個人投資房地產的需求被壓制,大多數公眾缺乏相對安全的有效投資渠道,不得不將資金存放在銀行或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如今公眾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將部分或全部銀行存款投資于貨幣基金、保險等產品,不過是要求分享經濟增長成果的“分蛋糕”行為而已。
“分好蛋糕”的實質是“錢往哪里去”,正是金融業當前要面對的難題之一。面對各方的金融利益博弈,如果監管層人為設定一個劃一的“分蛋糕”比例,難免會“順得哥情逆嫂意”,吃力不討好。因此,這個難題只能由市場來解決,也只有市場才能順利解決好。
然而,如果過于關注如何“分好蛋糕”,則容易跌入“我多你少”或“我贏你輸”的競爭陷阱,因此,如何“做大蛋糕”,解決“錢從何而來”的問題才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和關鍵。
只有繼續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型,做大金融這塊“蛋糕”,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和公眾等才能有機融合,形成利益共同體,有“蛋糕”可分。只做大而不分“蛋糕”,或者只分不做,都不能持久。
中國金融業要做大“蛋糕”,信托、保險、券商、基金、債券等非銀行機構要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針對當前金融服務的不足與缺位,利用管理的創新、產品的創新、技術的創新、效率的創新甚至是態度的創新來推出更多產品和服務,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在做大“蛋糕”的過程中,讓市場合理分好“蛋糕”,是既顧當前金融成效又促進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明智之舉。
這或許才是決定中國金融業未來能走多遠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