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5種。
1、歷史成本(過去發生的金額)
歷史成本,又稱為(實際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其他等價物。
2、重置成本(現在重新取得需支付的金額)
重置成本,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實務中,多應用于盤盈固定資產的計量等。
3、可變現凈值(將來可以流入的差額)
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銷售所必需的預計稅金、費用后的凈值。
可變現凈值=估計的(正常銷售售價-至完工的成本-銷售費用-相關稅費)實務中,通常應用于存貨資產減值情況下的后續計量。
4、現值(折現后的金額,即若干時期后的某一金額可算作現在的多少)現值,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價值,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因素等的一種計量屬性。(中級或注會中財管的基本知識)例如,2008年11月1日存入銀行10萬元,1年期利率為3.87%。1年后,即2009年10月31日賬戶本利和為103870元。簡單說,10萬元即為103870元的一年期現值。
通常應用于非流動資產可收回金額和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價值的確定等。
5、公允價值(大家公認的公平金額)
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
主要應用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計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