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2017年7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向各省反饋督察情況,通報了一些地方政府不作為、亂作為問題。比如,企業超標排放,政府卻幫其弄虛作假;政府以會議紀要形式違規干預環境執法;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違規建別墅,政府為其補辦手續。對此,一些干部的解釋是怕影響經濟發展。
【標準表述】
在諸多地方這種錯誤的政績觀都有存在。有些地方面對環保督察,不但不清理“土政策”,甚至出臺新的“土政策”,原因就是擔心會影響經濟增長。他們往往忘了算污染對當前生活及后世子孫的影響這筆大賬,只算了財政稅收的小賬,
從全局和長遠看,生態環境保護不僅不會給經濟發展造成阻礙,反而會助力經濟發展。隨著綠色生產生活成為人們的共識,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深入推進,社會生產力不斷得到解放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就會逐漸出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生態環境保護會帶動生物、材料、能源、電子等一系列高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從而促進科技創新及創新成果產業化,拓展科技和經濟發展空間。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新科技發明、新技術應用等還會被應用于其他行業,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第二,生態環境保護有助于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如就業機會增加,帶動內需增長。倒逼產業轉型升級,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將被淘汰,綠色環保的高新技術產業、高級服務業將得到更快發展,這有助于增強我國企業和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具體措施】
第一,只有樹立適度適量的原則,“用”與“補”協同進行,才能避免生態產品入不敷出、難以為繼的尷尬。修復和補償生態是系統性工程,要找到新的替代發展方式。對于已然亮起紅燈的生態區,在補歷史欠賬、發展欠賬的問題上不能含糊,也要在體制機制上形成合力,明確補償與修復的標準、加大財政投入、完善法律法規等,想辦法走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發展模式,否則容易走上老路。
第二,無論是資源開采還是旅游開發,都要有底線意識。必須繃緊綠色發展的紅線,放到一個更長的歷史時期看,以環境為代價去求經濟發展,其實是不經濟的。只有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歷史責任,才能引導全社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以全域的、全民的、全面的綠色化,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生態文明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