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科目:中外戲劇基礎
考試代碼:705
考試參考書:
1、《西歐戲劇史》廖可兌著,中國戲劇出版社.
2、《中國戲曲史教程》梁燕鈕驃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
3、《中國話劇通史》葛一虹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
說明:本參考書目僅僅是提供基本書目,考試大綱依據基本書目制定。鼓勵考生參考其他書目,比如陳世雄《現代歐美戲劇史》,陳白塵、董健《中國現代戲劇史稿》,董健、胡星亮《中國當代戲劇史稿》,斯泰恩《現代戲劇理論與實踐》(1-3)余秋雨著《戲劇理論史稿》等。
考試總分:150分考試時間:3小時
一、考試目的與要求
中外戲劇基礎是考察考生對中外戲劇歷史與理論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考生對基本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運用基本的戲劇歷史和理論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的基本內容
本科目考試內容包括中國戲曲史、中國話劇史和西歐戲劇史三個部分。
【西歐戲劇史部分】
西歐戲劇史
一、古代希臘戲劇
二、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
(一)意大利戲劇
(二)西班牙戲劇
(三)英國戲劇
三、十七世紀的法國戲劇
四、十八世紀的戲劇
(一)英國戲劇
(二)法國戲劇
(三)意大利戲劇
(四)德國戲劇
五、十九世紀前期的戲劇
(一)法國戲劇
(二)德國戲劇
(三)英國戲劇
六、十九世紀后期至二十世紀初期的戲劇
七、二十世紀前期意大利戲劇
八、表現主義戲劇
九、超現實主義戲劇
十、殘酷戲劇
十一、存在主義戲劇
十二、荒誕派戲劇
十三、敘事戲劇
十四、憤怒的戲劇
十五、八十年代的戲劇
【中國戲曲史部分】
一、戲曲的起源與形成
二、宋元南戲
(一)發展概況
(二)劇本創作
(三)舞臺藝術
三、元雜劇
(一)發展概況
(二)劇本創作
(三)舞臺藝術
四、明清雜劇與傳奇
(一)明清傳奇的發展概況
(二)明清傳奇的劇本創作
五、元明清戲曲論著舉要
六、雅部與花部的對峙
七、近代戲曲改良活動
【中國話劇部分】
一、中國的早期話劇――文明新戲(十九世紀末葉一1917年)
(一)清末的學生演劇與中國早期話劇的誕生
(二)文明新戲的畸形繁榮和沒落
二、“五四”新文化運動與現代話劇的形成(1917―1927年)
(一)新文化運動對創建現代話劇的理論鼓吹
(二)愛美劇”(非職業戲劇)的提出及其實踐
三、北京藝專戲劇系和“國劇”運動
(一)北京藝專戲劇系的建立
(二)“國劇”運動的理論與實質
四、現代話劇文學的開拓
(一)話劇文學創作的活躍
(二)現代話劇文學的奠基者
五、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話劇(1927―1937年)
(一)大革命失敗后的話劇概況
(二)左翼戲劇運動時期的話劇
(三)國防戲劇運動時期的話劇
六、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話劇(1937―1949年)
(一)抗戰前期的話劇運動
(二)以重慶為中心的話劇運動
(三)西南地區的話劇運動和演劇隊的整編
(四)“孤島”劇運及上海淪陷后的演劇活動
(五)淪陷區的話劇
(六)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的話劇運動
六、社會主義時期的話劇(1949―1966年)
(一)建國初期話劇的開拓與收獲
(二)在曲折斗爭中迂回前進的話劇
(三)戲劇理論的探討與爭鳴
(四)調整文藝政策下話劇的一度繁盛
(五)戲劇戰線的曲折斗爭
(六)戲劇界提前進入劫難期
七、80年代以后的探索戲劇和實驗劇場
三、考試題型
(一)名詞解釋(30分)
(二)問答題(50分)
(以上部分題主要考察考生掌握中外戲劇基本知識的程度)
(三)論述題(70分)
論述內容:對中外戲劇及其學科的認識,針對戲劇發展過程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戲劇活動活、經典作品的解讀,或者對具體的戲劇現象、戲劇思潮進行評述,或就當前對傳統戲劇保護保護、傳承與發展問題的思考。主要考察考生觀察問題、概括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的能力。
廣西藝術學院2013年碩士研究生入學初試
《傳播學綜合知識》科目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傳播學綜合知識
考試代碼:706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考試總分:150分考試時間:3小時
一、考試目的與要求
本考試科目內容涉及傳播學學科的基本知識,是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下設各研究方向的基礎學科之一,主要考察應試者掌握和運用傳播學的基本觀點、理論、知識的情況和能力。傳播學綜合知識以《傳播學教程》為主要參考書,要求考生對參考書中相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內容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掌握,能綜合運用其中的理論和知識,觀察與分析各種傳播現象。
二、考試的基本內容
說明:考試基本內容,以《傳播學教程》中的論述為準。分析題型所涉及的觀點,也不超出此參考書論述的范圍。
第一章傳播學的研究對象與基本問題(不考)
第二章人類傳播活動的歷史與發展
第一節從動物傳播到人類傳播(不考)
第二節人類傳播的發展進程
第三節信息社會與信息傳播
第三章人類傳播的符號與意義
第一節符號在人類傳播中的作用
第二節人類傳播中的意義交流
第三節象征性社會互動
第四章人類傳播的過程與系統結構
第一節傳播的基本過程
第二節社會傳播的系統結構
第五章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
第一節人內傳播
第二節人際傳播
第六章群體傳播與組織傳播
第一節群體傳播
第二節組織傳播
第七章大眾傳播
第一節大眾傳播的定義、特點與社會功能
第二節大眾傳播的產生與發展過程
第三節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
第八章傳播制度與媒介規范理論(不考)
第九章傳播媒介的性質與作用
第一節作為工具和技術手段的傳播媒介
第二節作為社會組織的大眾傳媒
第十章大眾傳播的受眾
第一節“大眾”與大眾社會理論
第二節幾種主要的受眾觀
第三節“使用與滿足”——一種受眾行為理論
第十一章傳播效果研究
第一節傳播效果研究的領域與課題
第二節傳播產果研究的歷史與發展
第三節傳播效果的產生過程與制約因素
第十二章大眾傳播的宏觀社會效果
第一節大眾傳播與環境認知——“議程設置功能”理論
第二節大眾傳播、社會心理與輿論——“沉默的螺旋”理論
第三節大眾傳播的潛移默化效果——“培養”理論
第四節大眾傳播與信息社會中的階層分化——“知溝”理論
第十三章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
第一節從國際傳播到全球傳播
第二節關于世界信息傳播程序的爭論
第三節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課題
第十四章傳播學研究史和主要學派
第一節傳播學的起源、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傳播學的主要學派(不考)
第十五章傳播學調查研究方法
第一節傳播學與調查研究
第二節抽樣調查法
第三節內容分析法
第四節控制實驗法
三、考試題型
1.名詞簡釋(30分)
2.簡答題(50分)
3.應用與分析題(70分)
廣西藝術學院2013年碩士研究生入學復試
《作品分析》科目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作品分析
考試代碼:804
考試參考書:
本考試科目不指定固定參考書目,主要是進行給定的作品由考生自選角度,自擬題目進行分析和論述。
考試總分:150分考試時間:3個小時
一、考試目的與要求
本科目主要進一步考察考生對本專業的理解程度。了解考生對基本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運用基本的戲劇歷史和理論分析具體問題的能力。
二、考試的基本內容
給定材料的戲劇影視作品,要求考生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圍繞給定的材料進行分析和論述。
廣西藝術學院2013年碩士研究生入學初試
《藝術綜合知識》科目考試大綱
考試科目:藝術綜合知識
考試代碼:805
考試參考書: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考試總分:150分考試時間:3小時
一、考試目的與要求
藝術綜合知識科目是我院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下設各研究方向與藝術門類各學科交叉的基礎,注重考察考生對藝術學知識的基本儲備。本科目以《藝術學概論》為主要參考書,要求考生對參考書中相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內容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掌握,檢查考生綜合運用其中的理論和知識觀察、分析藝術學相關現象的能力。
二、考試的基本內容
說明:考試基本內容,均以《藝術學概論》中的論述為準。分析題型所涉及的觀點,也不超出此參考書論述的范圍。本復習提綱涵蓋“一般性了解”和“重點”兩類知識點,除了標注“重點”的內容之外,參考書中的其它內容均為一般性了解的知識內容。
第一章藝術的本質與特征
第一節藝術的本質(重點)
第二節藝術的特征(重點)
第二章藝術的起源
第一節關于藝術起源的幾種觀點(重點)
第二節人類實踐與藝術起源的多元決定定論(重點)
第三章藝術的功能與藝術教育
第一節藝術的社會功能(重點)
第二節藝術教育
第四章文化系統中的藝術
第一節作為文化現象的藝術(重點)
第二節藝術與哲學(重點)
第三節藝術與宗教(重點)
第四節藝術與道德(重點)
第五節藝術與科學(重點)
第五章實用藝術
第一節實用藝術的主要種類(重點)
第二節實用藝術的審美特征(重點)
第三節中外實用藝術精品賞析
第六章造型藝術
第一節造型藝術的主要種類(重點)
第二節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征(重點)
第三節中外造型藝術精品賞析
第七章表情藝術
第一節表情藝術的主要種類(重點)
第二節表情藝術的審美特征(重點)
第三節中外表情藝術精品賞析
第八章綜合藝術
第一節綜合藝術的主要種類(重點)
第二節綜合藝術的審美特征(重點)
第三節中外綜合藝術精品賞析
第九章語言藝術
第一節語言藝術的主要體裁(重點)
第二節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征(重點)
第三節中外語言藝術的精品賞析
第十章藝術創作
第一節藝術創作主體——藝術家(重點)
第二節藝術創作過程(重點)
第三節藝術創作心理(重點)
第四節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思潮(重點)
第十一章藝術作品
第一節藝術作品的層次(重點)
第二節典型和意境(重點)
第三節中國傳統藝術精神(重點)
第十二章藝術鑒賞
第一節藝術鑒賞的一般規律(重點)
第二節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重點)
第三節藝術鑒賞的審美過程(重點)
第四節藝術鑒賞與藝術批評(重點)
三、考試題型
1、名詞簡釋(30分)
2、簡答題(50分)
3、分析題(70分)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