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目標】
1.識記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與教育的基本關系。
2.理解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與文化的相互關系。
3.運用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分析未來中國教育發展的趨勢。
教育本身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生和發展受到社會其他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和文化背景、文化傳統的影響,并對這些因素產生反作用,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學技術發展功能。社會現代化程度越高,知識和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顯。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當今世界政治風云變幻,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主動的地位。”近年來,黨中央又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這對于廣大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也是為國家、為民族有所貢獻、有所創造的機會。
第一節 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
(一)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在人類社會中,誰掌握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誰掌握了國家政權,誰就能夠控制精神產品的生產,誰就能控制學校教育的領導權,并且通過對教育方針、政策的頒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經費的分配,教育內容特別是意識形態教育內容的規定,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的任命聘用等,實現對教育領導權的控制。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特別是培養出來的人應當具有什么樣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識傾向,則是由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體現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經濟制度,特別是政治制度是直接決定教育目的的因素。原始社會,沒有剝削,沒有階級,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未來的氏族成員,使他們能從事勞動,能遵守社會生活規范、互助合作,能為保衛氏族的生俘而英勇戰斗。進入階級社會后,統治階級總是力圖使教育按照他們的要求培養和塑造年輕一代。教育總是以鞏固和發展統治階級自身利益為根本宗旨的。奴隸社會學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奴隸主子弟培養成為自覺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統治人才和能征善戰,具有暴力鎮壓奴隸起義和抵御外患本領的軍人。封建社會學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把地主階級子弟培養成為國家政權中的官僚以及實際掌握地方政權的紳士,對廣大的勞動人民則實行愚民政策。資本主義社會教育,根據資產階級需要,一方面,是把資產階級的子弟培養成為能夠掌握國家機器和管理生產的統治、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為了更高的利潤和穩固政權,也給予勞動人民有一定年限的義務教育和職業訓練,以把他們培養成為適應現代生產需要的熟練工人和政治上的順民。社會主義學校的教育目的,與歷史上任何階級社會的教育目的不同,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充分說明,一個國家的政治理念、意識形態、社會的倫理道德觀,直接受到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學校教育所培養人才的政治、道德同樣也反映了國家政治經濟制度的要求,國家的這種要求通過制定教育目的、規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內容以及相應的考試評價手段來實現。
4.教育相對獨立于政治經濟制度
盡管政治經濟制度對學校的教育有著巨大的影響和制約,但這并不意味著學校可以忽視自身的辦學規律,更不是說學校要放棄學校教育任務直接為政治經濟服務,參加具體的政治運動、執行具體的政治任務。那種在教育工作中照搬、照套政治、經濟的做法,或以政治、經濟取代教育,對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視而不見,橫加干涉,都是不利于教育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