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現代化的路是創出來的
小平同志復出伊始,為了撥亂反正,糾正“左”的錯誤思想傾向,肅清林彪、“四人幫”的流毒,開創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為中國找到一條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所抓的頭件大事就是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倡大膽創新的精神。1978年12月13日,他在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中,嚴肅地指出:“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條條、框框就多起來了……隨風倒的現象就多起來了……不從實際出發的本本主義也就嚴重起來了。書上沒有的,文件上沒有的,領導人沒有講過的,就不敢多說一句話,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轉。”因而,他得出結論:“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干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沒有這樣一大批闖將,我們就無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況,就無法趕上更談不到超過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希望各級黨委和每個黨支部,都來鼓勵、支持黨員和群眾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都來做促進群眾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的工作。”[1](P142—144)由此可見,小平同志所一再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一條創新的路線,它的實質是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在實事求是基礎上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1](P279), 敢于創新,開拓前進。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條實現現代化的新路。這一思想路線的確立,就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奠定了思想基礎,提供了理論依據。
中國現代化的路要靠中國人自己走,自己創,不能照抄照搬別國模式。這一點,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理論。”[2](P2—3)
在領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他創立了一種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模式,也不同于亞洲“四小龍”起飛的“東亞模式”,而是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奮斗目標,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以促進經濟、社會、環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為總體戰略;在政治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在經濟上堅持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在文化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和多樣化發展,以及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所有制結構和以按勞分配方式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這在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史上開創了先例,使中國經濟出現了騰飛的氣勢。
二、改革就是要創新
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改革為生產力的發展掃除障礙,打開通路,創造條件,改善環境,創建機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推動力,而改革的動力卻是創新,改革也是為了創新。
為什么必須通過改革來創新呢?因為“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不改革就沒有出路”[2](P237)。 “舊的那一套”主要是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過于單一的全民所有制結構,只注意抓生產關系,搞“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生產力發展的“左”的路線方針以及官僚主義等。對此,小平同志嚴肅地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1](P150)
改革就是為了創新,為了破除上述“舊的那一套”,創立適合我國現代化發展的新的一套,從根本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小平同志的這一思想路線是非常清晰的,他說:“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須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設,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1](P135—136)于是便發動了一場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制的全面深入的改革,創造出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結構、允許一部分人先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富裕之路,以及現代企業制度、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等一系列新生事物。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給中國的現代化創造了具有無限活力的經濟運行機制,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使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在1978年至1996年改革開放的18年間平均增長率接近10%,尤其是沿海五省達到了12%,這是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改革是一場革命,沒有先例,必須具有創新精神,才能有所作為。小平同志講:“我們也講現在我們搞的實質上是一場革命。從另一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試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我們要摸索前進。”[3]又講:“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 敢于試驗,不能象小腳女人一樣。看準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闖,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2](P372)小平同志這里倡導的改革要有“敢闖”的精神, 就是要我們在改革中敢于和勇于創造新事物、新經驗、新路子,就是提倡一種創新的精神。只有具有這種創新精神,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因為改革本質上就是前進的、創新的。
三、科技的發展靠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P274)“四個現代化, 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P86)“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2](P377)而科技的發展靠創新。 小平同志在充分肯定科學技術在現代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也指出了要靠科技創新來發展科學技術:“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突破,遲早會給生產和技術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1](P87)“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2](P377)這里講的“突破”就是創新, 并且強調:“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我們也就越高興。不只我們高興,人民高興,國家高興。”[2](P378 )他以極大的熱情鼓勵科技創新,支持科技創新,愛戴科技創新。
1988年,小平同志根據世界高科技發展的趨勢,就以其戰略家的睿智,向我們發出了向高科技進軍的時代最強音:“下一個世紀是高科技發展的世紀……過去也好,今天也好,將來也好,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因為原子彈、氫彈、衛星“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里,中國不能安于落后,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2](P279 )“每一行都樹立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一定要打贏”[2](P378), 要占領世界科技的“制高點”。今天,結合知識經濟撲面而來的形勢,我們更加感到小平同志是多么的遠見卓識,更加認識到向高科技進軍的緊迫性,更加增強了科技創新的責任感和積極性。
小平同志不僅為我國的科技創新指明了戰略方向,而且還親自領導了科技創新活動。他雖然日理萬機,還親自領導和促進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實驗室的建設工作,并為實驗室培土題字,十分關心。1986年,他親自領導制訂了《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即“863 ”高科技發展計劃;1988年又組織實施了“火炬計劃”。這兩項計劃的實施,已取得了一大批接近和領先于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科技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四、教育的提高須創新
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1](P40)“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1] (P5)這就是說,科技進步是實現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而教育的發展又是科技進步的基礎,這樣三位一體的關系。可見,教育是為科技、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那么,教育的發展也就必須按照科技和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來培養人才。因而,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2](P35)這就為我國在現代條件下發展教育指明了方向。
要做到“三個面向”,顯然我們的教育就必須改革,必須創新。因為面向現代化,我們感到的是,科技是關鍵,科技的發展需要創新,需要創新型人才;面向世界,我們感到的是,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較量越來越集中表現為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同樣需要培養科技型創新人才;而面向未來,我們感到的是,知識經濟撲面而來的現實,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發展知識經濟就必須進行知識、技術的創新,還是需要創新型科技人才。這樣的人才哪里來?只能通過教育來培養。而就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教學方法和內容來講,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取得很大進步,但是仍不能適應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必須深入改革,繼續創新,創造出一套能夠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盡快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的體制;教育的內容也必須刪除一些陳舊的內容,來一番科學的改造和安排,使之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要求,適合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教學方法更是要徹底改變那種滿堂灌注式方法,采取靈活多樣的、啟發式、開放式、個性化的方法,充分利用電化教學,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其獨立思考,善于提出和解決問題,努力創新。教育體制、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改革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培養出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大批創新型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具體講,這樣的人才在思想素質上,應該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求實創新精神、拼搏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在業務素質上,應該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復合的知識結構、創新的思維能力,而且要具備面向市場、面向世界的能力和素質。
總之,只有教育的創新和大發展,才能迎來科技的創新和大發展,進而推動現代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也是現代化事業的強大推動力。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更加重視創新在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4]最近,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 再次強調指出:“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都要牢記,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加強科技創新,是事關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大事。努力在科技進步與創新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賦于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以更大的動力,是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各條戰線上的同志的一個偉大戰略性任務。”[5]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鄧小平在接受美國記者華萊士電視采訪時的談話[N]. 人民日報,1986—09—15(1).
[4]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1995—05—28(1).
[5]江澤民.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9—08—24(1).
更多信息請查看哲學范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