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識記道德發展階段論、價值觀辨析理論、社會學習理論關于態度與品德形成的主要觀點,態度和品德的形成、改變的基本過程及影響因素。
2.理解態度、品德、強化理論等術語,態度與品德的區別與聯系。
3.舉例說明做好態度與品德不良學生的轉變工作應采取的有效方法。
4.運用道德發展階段論,探究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5.運用道德價值辨析論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
第一節 態度與品德的實質及其關系
一、態度的實質與結構
(一)態度的實質
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體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態度有三個基本特征:①態度是一種“內部狀態”,是一種行為的傾向性或反應準備狀態,不是實際反應本身。態度作為一種內部狀態,可直接影響某些行為的出現,但態度與行為并不是一一對應的。②態度與能力不同,能力決定人們能否順利完成某些任務,態度則決定人們的行為選擇,即決定人們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務。③態度是通過經驗組織或學習而形成的。態度不是天生的,是個體通過與其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也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改變的。
(二)態度的結構
態度的行為成分指行為的準備或行動的預備傾向。一般來說,態度的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成分是一致的,但是態度的行為成分與認知成分也存在分離的情況,表現在人們口頭所表示的態度常常不能付諸行動,即知行脫節。
二、品德的實質與結構
(一)品德的實質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這些穩定的特征和傾向可從道德觀念、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中綜合反映出來。品德不是個體先天的稟賦,而是通過后天的學習活動獲得的,其實質是把外在于主體的社會行為規范內化為主體內在的道德行為觀念,并進而通過個體的道德價值取向,穩定地調節主體外顯的道德規范行為的過程。品德具有兩個基本特征:
1.穩定的道德行為
道德品質不只是指具有某種道德觀念,而是指具有某種觀念并在行為之中表現出來,道德行為是判斷道德品質的客觀依據。道德品質是穩定的,偶爾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代表不了道德品質,只有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都表現出來某種一貫的道德行為,才標志著道德品質的形成。
2.以道德觀念為基礎,是道德觀念與道德行為的有機統一道德品質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進行某種活動、參與某件事情或完成某個任務的自覺行為。如果沒有形成道德觀念,即使個體的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也不能稱之為(非)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