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軍招飛屬于軍校招生嗎?
是的。空軍招飛屬于全國普通高校招生體系,是軍隊院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招收的飛行學員入空軍航空大學學習。空軍飛行員是國家的特殊人才和寶貴資源,國家、總部機關歷來高度重視,空軍在本級設招飛局,在全國設七個選拔中心,廣州選拔中心承擔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和海南等五個省份的具體選拔任務。
二、空軍招飛如何報名?
各中學都已指定了專門老師負責空軍招飛報名工作,符合招飛自薦條件的學生直接向所在學校報名,報名截止時間為初選檢測時間。報名不僅要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還應該得到家長的同意與支持。
三、身上有傷疤是否符合招飛報名條件?
影響活動功能的傷疤是不允許的,其它傷疤待初選時由外科醫生查看測量。
四、做過近視激光手術后視力恢復正常是否可以報名?
不可以報名。此外,角膜塑型術(OK鏡)也不符合報名條件。招飛體檢中對上述情況都能夠準確鑒別、判定。
五、空軍招飛對高考成績的要求是多少?
空軍招收的高中生飛行學員高考總分應在一本線以上(含各類政策加分)。
六、清華、北大和北航“雙學籍”飛行員班是如何招收培養的?
新生入空軍航空大學后,空軍航空大學組織軍政基礎集中訓練和體驗飛行,并根據教育部、總政治部下達的聯合培養計劃篩選高考成績優異、體驗飛行合格的學員,于9月上旬送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三所普通高等學校的其中一所培養。普通高等學校負責文化基礎知識及相關專業理論教育,空軍航空大學負責飛行專業理論及實踐教育,時間分配由空軍航空大學與普通高等學校根據教學需要確定。期間,因身體或技術等原因不適合繼續學習飛行的,停止“雙學籍”培養,轉入相關軍隊院校學習地面專業。
七、“雙學籍”飛行學員待遇有何不同?
被確定為聯合培養的飛行學員注冊空軍航空大學和普通高等學校“雙學籍”,學制四年,學歷本科。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習期間,享受軍隊院校飛行專業學員相關待遇。畢業考核合格的,頒發空軍航空大學和普通高等學校同時具印的畢業證書,并按規定授予相應學位。
八、空軍招飛初選包括哪些內容?參加初選前是否可以吃早餐?
為了方便學生參選,初選由選拔中心在地市設置初選站進行檢測,主要包括:外科(身高、體重、坐高、臂長、體形)、眼科(視力、色覺、外眼)、耳鼻喉科(耳、鼻、口腔)、內科(血壓等)等,參選學生可以吃早餐,確保充足體力。
九、空軍招飛復選體檢哪些內容?
復選主要在省會城市集中進行檢測,主要包括:眼科(視力、隱斜、眼底、驗光)、內科、外科、耳鼻喉科(電測聽、轉椅等)、神經科、B超、放射、檢驗(血尿常規、肝功能等)、心電圖。需要說明的是,空軍招飛體檢標準是“重功能、輕形態”,并非“高不可攀”,同學們可以勇敢嘗試。
十、空軍招飛為什么進行心理選拔?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空軍飛行員駕駛的是戰斗機,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高度統一的特殊職業,心理品質的優劣對飛行員成才和飛行安全至關重要。心理選拔檢測分為三個平臺進行。一平臺:主要檢測學生的基本能力、飛行動機和情緒穩定性。二平臺:主要檢測學生與飛行有關的特殊心理能力,即動作反應能力、協調能力、控制力,靈活性、注意力分配、瞬間記憶等。三平臺:通過室外活動觀察(模仿操、集體游戲、球類活動、器械活動、體能測試)和室內面試會談,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做出綜合評價。
十一、初選和復選合格學生如何進行身體自我保護和心理素質訓練?
一要保護視力,在緊張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用眼衛生,堅持做眼保健操,不疲勞用眼,不在光線暗的地方學習。尤其要規律作息,少上網、少看電視,多到戶外向遠處看。二要保護聽力,盡量少用耳機聽音樂。三要注意飲食衛生,預防傳染性疾病,不在街頭小攤就餐、少食生冷食物,不酗酒、不暴飲暴食。四要防止意外傷害,劇烈運動中注意身體防護,不到河流、池塘等沒有安全設施的地方游泳。五要加強心理養成,利用學習間隙,堅持跳繩、打籃球、模仿操,并進行適當體能訓練。
十二、參加空軍招飛就是報考軍校,為什么不能等到高考成績公布后再進行?
空軍招飛報名學生多、選拔內容多,比起其它軍隊院校招生更加嚴格、復雜,學生除身體、檢測并參加高考外,還需要接受政治考核。由于實行提前批單獨錄取,因此,若在高考成績公布后再進行,時間上來不及,選拔質量難以保證。
十三、報考空軍招飛是否需要花錢送禮找關系?
不需要。空軍招飛是在國家教育部、公安部、財政部和總政治部領導下,會同有關省份的教育、公安部門組織實施,整個選拔過程嚴格按照招飛標準條件實施,全程公開透明公正,實時公布檢測結果,接受全社會監督。
十四、選拔過程中有問題如何咨詢?
參選學生可登陸空軍招飛局網站(http://zhaofei.cgw.cn)查閱,或電話咨詢空軍招飛局廣州選拔中心,具體為:報名及錄取問題020-38809202;體格檢測問題020-38809273/38860875;心理選拔問題:020-38800471;政治考核問題:020-38809407。
更多信息請查看征兵/軍轉干部安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