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的性質、目的
經濟學是管理、經濟類各專業的專業基礎必修課,只有奠定比較厚實的經濟學基礎,才能在有關專業領域有較大的發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一些重要原理,學會運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思考和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微觀與宏觀經濟問題,初步具有應用所學知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其他經濟理論打好基礎。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有經濟學的十大原理,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力量,彈性及其應用,供給需求和政府政策,消費者、生產者和市場效率,生產成本、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和寡頭市場,國民收入的衡量,基本金融工具,失業和自然失業率,貨幣制度,貨幣增長與通貨膨脹,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理論,總需求與總供給,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取舍。
有關內容點到為止,不作深入展開,但要使學生對微觀和宏觀經濟運行的框架有個初步認識。
二、課程的考試要求
通過考試,促使學生達到以下學習目的:
1.了解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
2.能夠分析現實生活當中的經濟學含義;
3.掌握供求理論和市場理論;
4.能夠在現實生活當中熟練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生活中發生的經濟事件以及國家的經濟政策。
三、考試內容
第一篇 導論 | 第1章 經濟學十大原理 第2章 經濟學家的思考方式 第3章 相互依存性與貿易的好處 |
第二篇 供給與需求:市場如何運行 | 第4章 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力量 第5章 彈性及其應用 第6章 供給需求與政府政策 |
第三篇 供給與需求:市場和福利 | 第7章 消費者、生產者與市場效率 第8章 賦稅的代價第9章 應用:國際貿易 |
第四篇 公共部門經濟學 | 第10章 外部性 第11章 公共物品和公有資源 第12章 稅制的設計 |
第五篇 企業行為與產業組織 | 第13章 生產成本 第14章 競爭市場上的企業 第15章 壟斷 第16章 寡頭 第17章 壟斷競爭 |
第六篇 勞動市場經濟學 | 第18章 生產要素市場 第19章 收入與歧視 |
第七篇 深入研究的問題 | 第21章 消費者選擇理論 第22章 微觀經濟學前沿 |
第八篇 宏觀經濟學的數據 | 第23章 一國收入的衡量 第24章 生活費用的衡量 |
第九篇 長期中的實際經濟 | 第25章 生產與增長 第26章 儲蓄、投資和金融體系 第27章 金融工具 第28章 失業與自然失業率 |
第十篇 長期中的貨幣與物價 | 第29章 貨幣制度 第30章 貨幣增長與通貨膨脹 |
第十一篇 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 | 第31章 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 第32章 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理論 |
第十二篇 短期經濟波動 | 第33 章 總需求和總供給 第34 章 貨幣和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 第35章 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
下面逐章介紹各章的要求以及應該掌握的基本內容:
第1章經濟學十大原理
本章介紹了經濟學中的重要思想與經濟學的基礎,本章的重點包括:
(1)稀缺性的含義,以及經濟學的定義。
(2)機會成本、邊際變動的概念。
(3)市場經濟、市場失靈、外部性和市場勢力的含義。
(4)生產率、通貨膨脹、菲利普斯曲線和經濟周期的含義。
第2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本章介紹了經濟學家研究問題的程序和研究方法,本章的重點包括:
(1)經濟學家的研究方法。
(2)實證分析方法中假設與理論的關系。
(3)經濟循環流量圖和生產可能性邊界這兩個經濟模型。
(4)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含義。
(5)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的區別。
第3章相互依存性與貿易的好處
本章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來解釋貿易的基礎,本章的重點包括:
(1)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概念。
(2)比較優勢導致了貿易的好處。
第4章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力量
本章是全書的重點章之一,介紹價格的形成及其對經濟的調節。本章的重點包括:
(1)需求的含義與需求規律。
(2)需求變動與需求量變動的區別。
(3)正常物品與低檔物品、替代品與互補品的概念。
(4)供給的含義與供給規律。
(5)供給變動與供給量變動的區別。
(6)均衡、均衡價格的含義。
第5章彈性及其應用
本章介紹彈性的概念和彈性的應用。本章的重點包括:
(1)需求價格彈性及其決定因素,需求價格彈性的應用。
(2)需求收入彈性、需求交叉彈性。
(3)供給價格彈性及其決定因素,供給彈性理論的應用。
第6章供給、需求與政府政策
本章介紹使用供求工具分析政府政策,本章的重點包括:
(1)價格上限與價格下限的市場結果。
(2)征稅的市場結果與稅收歸宿。
第7章消費者、生產者與市場效率
本章介紹福利經濟學的內容,研究如何衡量經濟福利。本章的重點包括:
(1)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含義和表示方法。
(2)用社會總剩余表示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
第8章應用:賦稅的代價
本章也屬福利經濟學的內容,研究如何衡量賦稅的代價。本章的重點包括:
(1)賦稅前后的經濟福利的分析,以及無謂損失的表示。
(2)無謂損失和稅收收入的決定因素。
第9章應用:國際貿易
本章也屬福利經濟學的內容,研究如何衡量貿易和貿易政策的經濟影響。本章的重點包括:
(1)貿易的決定因素。
(2)貿易中進口國和出口國的福利分析。
(3)貿易政策:關稅和進口配額的影響。
(4)限制貿易的觀點。
第10章外部性
本章研究外部性屬于市場失靈的一種情況。本章的重點包括:
(1)外部性的含義。
(2)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的含義和圖示。
(3)科斯定理和外部性的私人解決方法。
(4)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有資源
本章屬于外部性研究的延伸,系統研究物品的分類。本章的重點包括:
(1)根據排他性和競爭性區分不同類型的物品。
(2)公共物品存在搭便車問題,及解決辦法。
(3)公有資源的公有地悲劇問題,及解決辦法。
第12章稅制的設計
本章研究稅制的設計。本章的重點包括:
(1)美國政府的財務概括。
(2)稅收和效率。
(3)稅收與平等。
第13章生產成本
本章內容的分析屬于生產者的行為,分析的是成本與收益的關系。本章的重點包括:
(1)總收益、總成本和利潤的含義。
(2)機會成本、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經濟利潤與會計理論。
(3)邊際產量遞減規律、生產函數和總成本曲線。
(4)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及各種曲線的圖示。
(5)短期成本與長期成本,規模經濟與不經濟。
第14章競爭市場上的企業
本章內容的分析屬于生產者的行為,分析在完全競爭市場上企業的行為。本章的重點包括:
(1)競爭市場的含義。
(2)競爭市場的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條件和圖示。
(3)沉沒成本。
(4)企業供給曲線與市場供給曲線。
第15章壟斷
本章內容的分析屬于生產者的行為,分析在壟斷市場上企業的行為。本章的重點包括:
(1)壟斷市場的含義和產生壟斷的原因。
(2)壟斷市場的企業利潤最大化的條件和圖示。
(3)壟斷的福利代價。
(4)對壟斷的公共政策。
(5)價格歧視的含義。
第16章寡頭
本章內容的分析屬于生產者的行為,分析在寡頭市場上企業的行為。本章的重點包括:
(1)寡頭市場的含義,寡頭的分類(獨立寡頭和勾結寡頭),卡特爾的含義。
(2)雙寡市場的古諾模型與納什均衡。
(3)博弈論初步知識。
(4)對寡頭的公共政策。
第17章壟斷競爭
本章內容的分析屬于生產者的行為,分析在壟斷競爭市場上企業的行為。本章的重點包括:
(1)壟斷競爭市場的含義。
(2)壟斷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與長期均衡。
(3)壟斷競爭與完全競爭的差別。
(4)廣告與品牌。
第18章生產要素市場
本章內容是對要素市場的分析,主要分析勞動市場的供需均衡。本章的重點包括:
(1)完全競爭市場上對勞動的需求曲線。
(2)向右上方傾斜的勞動供給曲線。
(3)勞動市場的均衡分析。
(4)土地和資本市場的均衡。
第19章收入不平等與貧困
本章內容是對勞動市場做進一步的分析。本章的重點包括:
(1)決定均衡工資的其他因素。
(2)勞動市場的歧視。
第20章生產要素市場
本章內容是對勞動市場做進一步的分析。本章的重點包括:
(1)收入不平等的衡量。
(2)收入再分配。
(3)減少貧困的政策。
第21章消費者選擇理論
本章內容是對消費者行為的分析。本章的重點包括:
(1)消費者的預算約束:預算線。
(2)消費者的偏好:無差異曲線。
(3)消費者均衡的表示。
(4)收入效應、替代效應和總效應。
第23章一國收入的衡量
本章介紹經濟學家用來衡量宏觀經濟運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指標——GDP。它是衡量整個經濟產出數量的、被廣泛應用的一個指標。本章的重點包括:
(1)GDP的含義。
(2)GDP的組成部分。
(3)真實GDP與名義GDP。
(4)GDP并不是衡量福利的完美指標。
第24章生活費用的衡量
本章介紹經濟學家用來衡量宏觀經濟運行的另一至關重要的指標——CPI。它是衡量整個經濟物價總水平的、被廣泛應用的一個指標。本章的重點包括:
(1)消費物價指數的含義。
(2)消費物價指數的計算。
(3)用消費物價指數衡量生活費用存在的問題。
(4)根據通貨膨脹的影響校正經濟變量。
第25章生產與增長
本章闡述產量水平與經濟增長率的決定因素。一國生活水平取決于該國的生產能力,而生產能力主要取決于生產率。勞動和資本是決定生產率的關鍵因素。本章的重點包括:
(1)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
(2)生產率的決定因素。
(3)決定經濟增長的公共政策。
第26章儲蓄、投資和金融體系
本章闡述儲蓄與資本市場,說明可貸資金市場如何協調儲蓄與投資,并在可貸資金市場的框架內說明稅收和赤字對儲蓄、投資、資本積累,最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本章的重點包括:
(1)美國經濟中的金融機構。
(2)國民收入賬戶中的儲蓄與投資的含義。
(3)可貸資金市場的需求與供給。
第27章基本金融工具
本章闡述人們在參與金融市場時所用的工具,如何決定股票之類的金融資產的價值,作出正確的金融決策。本章的重點包括:
(1)現值與終值。
(2)風險的態度和風險管理方法。
(3)股票的價格決定。
第28章失業與自然失業率
本章介紹勞動市場,說明經濟學家如何利用失業統計數字衡量勞動市場的狀況,論述失業的根源及減少失業的政策。本章的重點包括:
(1)失業者、失業率和失業的類型。
(2)摩擦性失業的公共政策。
(3)最低工資法的分析。
(4)工會的性質和作用。
(5)效率工資的含義。
第29章貨幣制度
本章描述什么是貨幣,并說明美聯儲如何控制貨幣量。了解貨幣與貨幣供給量是重要的,因為在長期貨幣量影響通貨膨脹與利率。在短期影響生產和就業。本章的重點包括:
(1)貨幣的含義和種類。
(2)美國聯邦儲備體系。
(3)銀行體系導致的貨幣創造和央行的控制工具。
第30章貨幣增長與通貨膨脹
本章闡述通貨膨脹的原因與成本。在長期貨幣增長率決定通貨膨脹率;高通貨膨脹給經濟帶來許多成本。本章的重點包括:
(1)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2)古典通貨膨脹理論和貨幣數量方程式。
(3)通貨膨脹的成本。
第31章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基本概念
本章提出宏觀經濟學家研究開放經濟時使用的基本概念:凈出口、資本凈流出、真實匯率與名義匯率,以及購賣力評價理論。本章的重點包括:
(1)進口與出口,貿易盈余與貿易赤字,凈出口與資本凈流出。
(2)名義匯率與真實匯率的區別和聯系。
(3)匯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
第32章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理論
本章闡述開放經濟中可貸資金市場、資本凈流出、外匯市場之間的關系,并在這一理論框架內分析政府政策對匯率和貿易余額的影響。本章的重點包括:
(1)可貸資金市場與外匯市場的供給與需求。
(2)可貸資金市場與外匯市場的均衡。
(3)用可貸資金市場與外匯市場的模型來解釋政策和事件。
第33章總需求與總供給
本章闡述總供求模型,解釋宏觀經濟的波動原因。本章的重點包括:
(1)經濟周期和經濟波動的含義。
(2)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解釋短期經濟波動。
(3)總需求曲線的推導和移動。
(4)長期總供給曲線與短期總供給曲線。
(5)總需求和總供給移動導致的經濟波動。
第34章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
本章闡述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如何影響總需求,如何利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來穩定經濟。本章的重點包括:
(1)貨幣政策通過利率影響總需求。
(2)財政政策通過乘數效應影響總需求。
(3)是否通過政府政策來穩定經濟存在的爭議。
第35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本章介紹菲利普斯曲線,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在短期存在權衡取舍關系,在長期并不存在這種關系。本章的重點包括:
(1)菲利普斯曲線的含義。
(2)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
(3)預期通貨膨脹來解釋菲利普斯曲線的移動。
(4)供給沖擊導致菲利普斯曲線的移動。
(5)降低通貨膨脹的代價:犧牲率。
四、參考教材
曼昆.經濟學原理(上、下冊).(第三版)中文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2月(1).
中國礦業大學
2013年1月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