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專業名稱:地質學大類(含地質學、地質信息科學與技術、地質工程)
長期以來,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秉承孫中山先生制定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校訓教導,繼承兩廣地質調查所的優良傳統和學以致用的思想,體現“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辦學理念,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高度重視地球科學的實驗、實習和實際動手能力訓練,經過長期的辦學,形成了獨具風格、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學系。
地球科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是一門充滿樂趣和詩意的科學,也是一門肩負著人類歷史使命的科學。歡迎具有胸懷博大、有志于山水之間、立志獻身國家、民族和人類的共同事業的考生報考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
二、院系簡介
深厚的歷史積淀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前身是孫中山先生于1924年親手創辦的礦物地質系,是國內成立的第二家地質科學教學與研究機構,至今已有90周年的光輝歷史。朱家驊、楊遵儀、陳國達等多位院士和知名學者都曾在我系執掌教鞭。還先后聘請過德國古生物學家葉格爾(O.Jaekel)教授,瑞士哈安姆(A.Heim)教授,米士(P.Missh)教授,格拉佩斯(R.Grapes)教授,美國Dr.Diffendal以及英國Takeshi Nakagawa教授任教于我系。迄今已招收培養70屆2000余名本科生,為社會各界輸送了大批精英人才。培養了像“地洼學說”創始人---陳國達院士這樣的地學界國際著名學者。20世紀90年代,地質學系更名為地球科學系。
雄厚的師資力量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十分重視引進國內外一流學者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包括延聘國外教授,采用國外原版教材,加強野外實踐環節等。改革開放以后,一批歸國留學人員受聘到系任教。目前我系師資隊伍中擁有像張珂(系主任)、楊志軍(副系主任)、楊小強(副系主任)、王岳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孫曉明(珠江學者)、陳國能、鄭卓等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授,他們都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績。
明確的培養定位
學院已形成了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成為我國培養地球科學高級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本科生實行“大類招生,自主選擇專業”培養模式。
目前學院擁有各級各類學生600余人。特色學科方向是資源地質學、地球環境與全球變化、構造地質、地質工程、寶玉石與礦物材料、地球信息技術、地球化學等。其中,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是廣東省重點學科。
完善先進的實驗平臺
為緊跟學校創建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的步伐,我系建有廣東省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探查重點實驗室,并配置了ICP-MS等離子質譜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原子吸收光譜(AAS)、穩定同位素質譜儀(IRMS)、掃描電鏡(SEM)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精密測試儀器。為提升本科教學質量,我系構建了地球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平臺,設有GIS教學實驗室,礦床標本實驗室等。此外,我系還建有地質礦物博物館、華南中大廣核花崗巖與鈾礦資源研究所、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等科研所。
特色實踐、教學實習基地
為配合理論教學課程,培養學生地質基礎認知知識以及專業實踐操作能力,我系建立了完善的地球科學省級實驗教學中心,在長江三峽、安徽巢湖、海南昌江等地設立了多個野外實習基地。每年暑假我系教師分批帶領一、二、三年級學生赴安徽巢湖、湖北三峽和海南昌江等實習基地進行野外專業實踐教學。為培養本科學生就業擇業觀,我系還與多家地質生產科研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系,為三、四年級學生搭建良好的專業實習、實踐平臺。
三、專業介紹
【本科教學】
本科生實行“大類招生,自主選擇專業”的培養模式,本科二年級選擇以下專業:
地質學專業 地質學主要研究地球的結構、物質成分、運動和演化歷史,解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遇到的資源與環境重大問題。畢業生可在礦產資源勘查、評價、開發與礦權交易,區域地質調查,寶玉石評估與貿易,減災防災及過去全球變化研究等領域大有作為。
主要專業課程: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普通化學、地球科學概論、礦物學、巖石學、構造地質學、地史古生物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礦床學、勘查地質學、環境地質學、遙感地質學、地理信息系統、寶玉石學、地質實習等。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 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以地球科學和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利用遙感技術、衛星定位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以建設數字地球為任務的新興學科,是固體地球科學的生長點。該專業為國土規劃、城市建設、資源勘查與管理、災害預防與預報、全球變化、環境監測等部門輸送具備地球科學專業知識和現代信息科學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主要專業課程: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方法、礦物學、巖石學、構造地質學、線性代數與概率統計、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地圖學、遙感信息與圖像處理、地理信息系統、地質制圖與地質圖數據庫、GIS課程設計、地質信息數字化綜合實驗、野外實習等。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地質工程專業 地質工程主要以地質學、力學為理論,解決工程建設、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中遇到的重大地質工程問題。畢業生可從事交通、水利水電、工礦企業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勘察及監測等工作。
主要專業課程: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普通化學、普通地質學、礦物巖石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應用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制圖與AutoCAD、工程力學、土力學、基礎工程、巖體力學、工程地質學、地質災害防治、遙感地質學、地理信息系統、GIS課程設計、地質工程設計與施工、地質實習、生產實習等。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研究生教學】
碩士學科點有六個,分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兩種。科學學位有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第四紀地質學、巖土工程等,以培養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創新知識的學術人才為目標。專業學位有地質工程,以專業教育為重點,以培養礦業權評估師、注冊資產評估師(珠寶)、注冊巖土工程師等高級職業人才為方向。
地質學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培養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第四紀地質學等方面學術人才為目標。
四、對外交流
長期以來,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利用自身便利條件,在校內,與地理、環境、城市規劃、生態等兄弟院系合作;在校外,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廣東省地質局等在穗地質研究機構保持密切聯系和合作;在境外,與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俄羅斯、芬蘭和我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及地區的大學與科研機構形成緊密的交流合作,包括“2+2”本科辦學、聯合培養研究生,合作開展科學研究等。我們的培養理念和培養方案經過不斷充實、完善,基本上與國際名校同類專業接軌。
五、就業深造
我院往屆本科畢業生中約40%保送、考上國內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研究生,或申請到國外繼續攻讀學位,30%學生選擇專業相關行業就業,30%學生選擇政府、教學、商業、服務業就業。就業率一直位于學校各專業前列,本科生一次就業率在93%以上,研究生一次就業率為100%。
六、校友成就
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迄今已經招收培養70屆2000余名本科生,為社會各界輸送了大批精英人才。培養出以地洼學說創始人陳國達院士為代表的卓越科學家,有以莫柱蓀、廖士范、劉連捷、林挺、徐鐵良、周圣生、鐘鏗、楊超群、肖慶輝等一大批省級地礦局和研究院總工程師為代表的知名地質學家。還有眾多活躍在科研、教學、工程技術、管理、實業界等各條戰線上的領導和業務骨干。改革開放后還有一大批畢業生在國外留學并成為國際科學研究前沿領域的著名學者。
七、承擔國家重大項目與服務地方社會經濟
現在的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是我國重要的地球科學研究基地,承擔了系列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專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專題、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含重點基金)、全國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廣東省科技攻關以及企業委托的資源環境地質調查等科學研究、產業技術咨詢任務。
八、學生事務管理與服務
獎助學金
學校設立多項獎學金,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全面發展。
---國家級: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
---校級:中山大學獎、中山大學優秀學生獎學金、單項獎學金、校友及社會各界捐贈獎助學金;
---系級:Diffendal獎學金、謝家榮院士獎學金、楊遵儀院士獎學金、陳國達院士獎學金、創慧獎學金、植福園獎學金。
此外,家庭生活困難學生在校期間還可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勤工助學等方式緩解家庭經濟壓力。學校同樣提供了大量的勤工助學崗位,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力更生,通過勤工助學崗位獲得更多的實踐和學習機會。
學生活動
學校實行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政策,有共青團組織、學生會和各種社團組織。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團總支、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學生會、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研究生會,以及各年級黨支部、團支部、班委都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為豐富學生校園生活、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提供了平臺。每年四月的地球活動周成為校園活動的亮點之一。
九、走進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教學情況、實驗條件和校園環境,想與教授、學生面對面交流,請到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來!
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地環大樓C座
咨詢電話:020-84112390,84110352
網址:http://gs.sysu.edu.cn
更多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