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的關系
社會和人是不可分的,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總是通過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的。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歷史創造者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二、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認為社會發展的歷史從根本上說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作為物質資料生產者的人民群眾所創造的歷史,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突出地表現在: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不是隨心所欲的,它要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始終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理論依據。
三、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重點)
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其基本內容是: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群眾負責的觀點,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群眾路線是群眾觀點在實際工作中的貫徹運用。其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路線,也是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黨的正確領導的基礎,是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就要堅持三個“一致性”,即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就要充分認識和認真實踐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就要不斷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
四、社會發展與以人為本
人類社會發展既是客觀歷史演進的過程,又是人的價值實現的過程。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于人自身,社會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價值目的。以人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作為歷史觀,它強調了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觀,它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塑造人;以人為本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它要求我們在分析、思考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運用歷史的尺度,也要確立和運用人的尺度,關注人生活的世界及人的生存發展。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原則。
五、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
相對于社會發展而言,人的發展是指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的發展,包括人的體力、智力、個性和交往能力的發展等。人的發展可從三個方面即全面發展、自由發展、充分發展來衡量。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一致的,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一方面,人的發展不能脫離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實踐,人的發展的全面性、自主性和充分性,歸根到底取決于勞動本身的發展;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全面性使人的發展具有全面性。另一方面,人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人的發展程度是社會進步的最重要的標志。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都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價值目標,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