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
社會主義社會個人收入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是由其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首先,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條件。其次,在社會主義社會,舊的分工還沒有消失,勞動還存在著重大差別,勞動還是謀生的手段,這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最后,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條件。
按勞分配不承認任何階級差別,只承認人們的勞動差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消費品分配和富裕程度的差別。實行按勞分配原則,把勞動貢獻和勞動報酬直接聯系起來,有利于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發展。
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決定收入分配結構。從根本上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所有制結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就決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須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另外,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是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社會主義現階段,個人收入分配制度不是由單一的分配方式構成,而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特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按勞分配原則的特點是:第一,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方式的主體,而不是社會唯一的分配原則;第二,還不可能在全社會范圍內按統一標準實現;第三,只能以商品交換實現的價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勞動量為尺度;第四,還必須通過商品貨幣形式實現。
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力、土地、技術、信息、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所有者投人各種生產要素,取得相應的收入,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有效利用,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調動起各方面的積極性。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貢獻參與分配結合起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論的重大發展。
四、目前導致我國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原因(重點)
導致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實施。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會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實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擁有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把調動積極性、提高效率放在優先位置,也會使收入差距拉大。第二,我國地域差別、行業差別、城鄉差別的存在。第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使人們的收入差距在更大的領域里拉大。第四,國家宏觀調控體系還不夠完善。第五,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當前為了防止收入分配判別過分拉大,實現收入均等化和共同富裕目標的措施主要有:第一,繼續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為最終解決好收入分配問題,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二,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規范和完善分配體制。第三,把促進就業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和政策,幫助社會成員特別是下崗和失業人員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就業,使他們擁有參與市場主導的分配機會。第四,加大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第五,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從制度上保證低收入人群的生存發展需要。
五、收入分配調節和社會公平(重點)
2007年3月16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的中外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時說:“一個船隊,決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個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個最慢的船只。如果我們改善了困難群眾的生活狀況,也就改善了整個社會的生活狀況。”溫家寶同志提出的 “船隊說”從中國發展的現實狀況、科學發展觀與建設和諧社會的理論視角,揭示了當今中國發展進程中公平與效率的價值取向和辯證關系。
公平,主要是指一定社會中人們之間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合理化。公平首先體現在機會的均等上,即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競爭;其次,公平表現在規則的平等上,即每個社會成員在社會活動中遵循同樣的標準和規則。效率,是指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對比關系,反映的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性或資源利用的有效程度。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它們既有相互矛盾的方面,也有相互統一的方面,過分地強調哪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證,只有給勞動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效率是實現公平的條件和基礎,效率低下,就會直接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長,就不能或難以為實現公平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只能導致平均主義和普遍貧困。因此,不能把公平與效率割裂開來,或者對立起來。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活力進發、注重公平的社會。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前必須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構建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要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理順分配關系,完善分配制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更加重視社會公平問題,由“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轉向“效率與公平并重”。
六、初次收入分配中要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十七大報告新提法)
十七大首次提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當前的初次分配不公問題主要是由于體制不健全和制度不完善引起的,只能通過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辦法來解決。第一,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逐步消除勞動力流動的障礙,建設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保證人們可以公平地獲得就業機會和勞動報酬。第二,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現代企業是投資者、經營者和勞動者的利益集合體,它不僅要追求利潤,對投資者負責,而且要對企業員工負責。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更好地處理勞動關系,實現“勞資兩利”。第三,打破不合理的壟斷,為企業創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七、如何看待我國在改革開放后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出現的新社會階層主要有: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他們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社會新階層主要與非公有制經濟相聯系。他們一方面主要從事科技、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復雜勞動,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人又以生產要素形式參與社會主義財富創造,特別是以資本要素參與財富創造。無論哪種形式,只要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人們都要團結,對他們的創造精神都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都要保護,對他們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我們應該正確看待新階層的財產,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后的標準,不能簡單地以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作為判斷標準,而主要應該看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現實表現,看他們的財產怎樣得來的以及對財產怎樣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作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