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學習要求】通過學習,了解經濟體制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認識社會主義條件下實行市場經濟的必要性,并從我國國情出發,以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目標,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第一節 經濟體制
一、經濟體制與資源配置
(一)經濟體制的幾種類型
經濟體制由經濟基礎中的經濟制度實現形式和上層建筑中的國家經濟管理方式共同構成。多數學者認為,經濟體制的要素包括:產權組織形式,經濟運行機制,收人分配方式,經濟決策結構,經濟管理組織,政府調控手段等。
依據以上要素,可將當代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的國家分為以下四種主要類型:
自由市場經濟,這主要是以美國為代表,是消費導向型市場經濟,崇尚市場競爭,強調市場效率,批評和反對政府干預。
社會市場經濟,這是以德國為代表的注重社會福利的市場經濟,具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市場競爭為基礎,凡是市場能夠自行解決的,都讓市場去解決,政府只為市場的正常運行制定規則。
政府導向市場經濟,這是以日本為代表的行政導向型市場經濟,政府干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市場競爭為基礎,但通過各級經濟審議會制定的經濟計劃和產業政策,將企業發展納入國家發展的軌道。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由計劃經濟轉變而來的市場經濟,以市場競爭為基礎,但以社會主義為導向,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堅持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以市場經濟求效率,以社會主義保公平。
以上四種經濟體制模式,在世界各國中最具活力。美國、日本、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名列世界前列。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經濟增長速度最快。
可以說,一切經濟問題都是由需要無限與資源有限這個矛盾引起的。如果需要有限或者資源無限,也就不會有那么多需要研究解決的經濟問題。
(三)資源選擇與優化配置
盡管資源是稀缺的,但資源具有選擇性,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用途和用法。一種資源如果用、于某種用途,就不能用于其他用途。資源用于某種用途的機會成本,是由此而放棄的其他各種使用機會的最高收益。例如,原油可以用作燃料發電或供暖,也可以用來提煉汽油、化纖等石油化工產品。如果用于化纖的收益最高,那么,一噸原油用于發電的機會成本,便是用于化纖的收益。
正因為資源利用是可以選擇的,決策者應當使各種有限資源都用于最佳用途,取得最高收益,這就是資源優化配置問題。所以,經濟學也稱為選擇的科學。如果一種資源只有一種用途,有什么用什么,有多少用多少,也就不需要經濟學。
(四)經濟體制與資源配置
以資源配置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學,研究在一定經濟社會條件下,如何有效利用可供選擇的有限資源,以求人們無限需要的最大滿足。通常認為,經濟學研究以下五個基本問題,即五個“W”:
第一,生產什么(what)。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需要是不斷變化的:例如,我國改革開放前的“老三件”是自行車、收音機、縫紉機;改革開放后的“新三件”是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世紀之交的“新新三件”是住房、電腦、轎車。誰能科學預見人們的需要,誰就能掌握市場的主動權。
第二,怎么生產(how)。同一種產品的生產,可以采用不同的技術、材料和工藝:可以是擴大外延的粗放增長,也可以是增加內涵的集約增長;可以是勞動密集型,也可以是技術密集型……生產方法不同,生產效率迥異。
第三,為誰生產(for whom)。這是指產品分配給誰的問題,產品分配取決于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又取決于投入的生產要素及其價格。
第四,何時生產(when)。這是指既定資源如何利用的時間配置。例如,我國海上油田開采需要資金和技術。如果我們充分利用外資,“有水快流”,很快可以得到原油,但根據合同須分給外國部分產量。如果我們一味自力更生,等到具備條件后再開采,又會延緩工業化的進程。這就需要從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結合上加以抉擇。
第五,誰作決策(who)。生產什么、怎么生產、為誰生產、何時生產這四個基本問題,究竟由誰來決定呢?這就是經濟體制問題。經濟體制雖然是經濟學研究的五大基本問題之一,卻決定著整個資源配置的全局。近百年來,世界存在過三種經濟體制:由個體分散決策的市場經濟;由政府集中決策的計劃經濟;個體決策與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混合經濟。在現代經濟中,前兩種傳統的經濟體制已不復存在,都是以市場為基礎,個體決策與政府決策在不同程度上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