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經濟發展與環境、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沖突日益激烈,問題頻發。環境與文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在保障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協調好經濟與環境、文化之間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2010年初,西南五省一市歷史上前所未有、持續數月之久的大旱再次引起了人們對西南水電開發問題的強烈關注。在怒江、雅魯藏布江流域等生態脆弱區和生態涵養區是否應該建水電站、怎樣建水電站,梯級式的開發對當地生態環境、人文自然資源會有怎樣的影響,使每一個關切當地未來的人心懷憂慮。北京、南京、福州等歷史文化名城,在人文資源富集的地區大拆大建,文物保護為經濟發展讓路,對名勝古跡造成了不可彌補的破壞,也引起了人們的追問:經濟的發展、招商引資的成功,難道一定要以文物古跡、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就沒有一條協調三者共同發展的途徑?
【習題示例】
請你從“經濟發展與環境、文化保護”的角度,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自擬題目,觀點明確,內容充實,論述深刻有說服力,字數800-1000字。
【參考范文】
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環境和文化為代價
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發展經濟的呼聲也隨之越來越高。有些地方甚至盲目地把經濟發展作為衡量政績的唯一指標,為謀求眼前小利和短期效益,棄環境、文化于不顧,不惜焚林而田、竭澤而漁,對當地生態環境和古文化風貌造成了難以逆轉的毀滅性破壞。殊不知環境和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環境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講,可以說是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物質基礎。首先,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作后盾,任何經濟發展目標都難以實現;其次,環境是人們得以享受經濟發展成果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不能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活和工作在優美的環境之中,就算經濟再發達、物質再豐富,沒有健康的身體和愉悅的心情,又談何生活水平和品質。
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講,則是不可再生、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對于某些以原始文化和古遺址著稱的地區,經濟發展給當地帶來的沖擊固然不可避免,但盡可能的讓原始文化保留原始的狀態、讓古遺址古建筑繼續存在下去,給子孫后代留下可以瞻仰的圣地和可以傳承的文明,是我們應該給予祖先的交代和尊重。
誠然,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要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賴于經濟的發展。但是,經濟發展絕不能以對環境和文化的破壞為代價。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環境、文化保護的關系,保持經濟、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對人民群眾和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必然選擇。
發展經濟應該建立在保護環境和文化的基礎上,要堅決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認識保護環境和文化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和精神家園,就是保護和發展先進生產力,就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在保護中尋求發展,把加強環境、文化保護作為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并視之為推動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切以犧牲環境和文化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行為都是暫時的、短期的,都是與經濟發展規律背道而馳的。如果強行通過破壞環境和文化的方式來發展經濟,不僅會造成巨大損害,而且最終還會影響和制約經濟的發展,因為修復其造成的損害需要更巨額的經濟投入。實踐證明,只要正確處理環境、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并最終達到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