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農村農業工作總結,村委會農業工作總結
總結一、抗震救災方面 第七屆村委會成立剛剛 4 個月后的 5 月 12 日,XX 發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地震, 位于極災區的 XX 縣花荄鎮聯豐村也未幸免,災情發生后,村委會在第一時間內 成立了應急搶險、生產自救互助、公共防疫、社會治安維護、政策宣傳服務隊, 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災戰斗中。救出受傷群眾 11 人,搶出糧食、農具、家具、衣 物等物資價值 100 余萬元,為重在群眾搭建防震棚 96 個。并及時深入村組調查 災情,登記受災情況,上報災情,爭取救災物質。據不完全統計:在抗震救災期 間,村兩委出動救災人員 400 余人次、車輛 20 余臺次,堅持集中消毒,開展夜 間巡邏,為村民運送和發放礦泉水、菜油、大米、御寒衣物等救災物質近 50 噸, 發放帳篷 620 多個,救災生活補助近 xx 萬元。維護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確保 了聯豐村的社會和諧穩定。
二、恢復重建方面 5.12 大地震致使全村 9 人死亡,548 戶農房全部毀損,76 戶農房和兩委辦公樓、 多功能農民活動室、科技惠農超市、農村衛生站、農民技術培訓中心等公共設施 和輔助設施 1400 多 m2 都不同程度受損。在抗震救災轉入災后重建階段,村兩委 積極部署,認真規劃,主動作為,迅速啟動災后恢復重建。一是農房重建。為確 保重建質量和進度,讓村民盡快住上經濟、安全、適用的永久性住房,村上采取 原址重建,戶戶聯建,集中修建方式扎實推進,在建材十分緊缺的情況下,主動 排除人員為群眾購買鋼筋、水泥、紅磚等建材。到 2010 年春節前,全村 548 戶重建戶, 76 戶加固戶都搬進了新 房。二是基礎設施重建。村兩委除認真貫徹落實災后重建政策外,還主動向上爭 取災后重建項目,截止目前,加固整修塘堰 368 口,引水溝渠 1300 余米,道路 12.3 公里。三是公益設施重建。爭取到太平人壽保險公司 132 萬元的災后恢復 重建資金,新建了占地 10 畝,建筑面積為 780 多平方米的農民文化活動中心, 添置了 10 多萬元的健身體育設施,建立村圖書室和多功能電教室。村衛生室和 村活動陣地近期也將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三、產業結構方面 5.12 地震之前,我村的種、養、多經比例為 77:22:1,大春種植以水稻、玉米、 紅苕,小春以種植小麥、油菜和少量經濟作物為主要。本村沒有大型支柱產業, 而勞動力的外流和農閑時群眾無事可做不但制約了農村經濟經濟的發展,還慈生 了一些不穩定因素。本屆村委會上任后,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在鼓 勵村民大力發展多種經濟和養殖業的同時,還引進綿櫻鴨業公司在本村建立了 300 萬只櫻桃谷鴨養殖基地,吸收了 40 戶農戶到基地內從事櫻桃谷鴨養殖,為 村民增收致富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目前,我村養豬、養雞、養魚和多經作物得 到了協調發展,種、養、多經達到了 58:38:4,農業產業結構日趨合理。 四、新農村建設方面 為推進我村新農村建設,我村自 2010 年以來,搶抓機遇,克服重重困難,以“硬 化、亮化、綠化、凈化”為目標,總投資 500 多萬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 美化工程。一是人畜飲水得以改善。投入 100 萬元,新建聯豐柏楊集中供水站, 解決了 xx 多人的生產生活用水。二是道路得以改善。投入 30 多萬元對聯豐 9 組到養鴨場 1.5 公里的道路進行了硬化加寬改造,投入 50 多萬元新建和硬化了 貓兒溝至農民文化中心道路,并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將 1 組至興隆、2、3、4 組 的組道那內了新農村建設項目,爭取項目資金 30 萬元,并已著手新建。三是新 能源逐步普及。結合災后重建,改造和新建沼氣池 120 多口,是村民用上了清潔 低碳的新能源。四是鄉村旅游開始起步。村兩委主要干部投資新建的貓兒溝休閑 莊在村內外享有較好聲譽,在村民中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鄉村旅游成為我村 未來發展的去向。五生產得到快速發展。改造整治精修山坪塘 54 口,水產養殖 20 口,新建 300 萬只櫻桃谷鴨養殖基地并投入運行,糧油、果蔬等種植面積進 一步擴大,產量突破歷史上最好水平。六是新村建設的基礎更加堅實。2010 年, 我村又被列入市級新農村示范片建設項目,爭取到新農村建設項目資金 300 多萬 元,為我村進一步加快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社會綜合治理及民兵管理 為村民營造一個安定的生產生活環境,自 2010 年以來,我村加大村莊治安綜合 管理力度,真正做到“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在民兵管理方面,積極配合 上級工作要求,搞好冬季征兵工作,對應征青年按時組織體檢,力爭將政治素質 高、身體健康、積極向上、作風正派的青年送入部隊。
六、村社會事務管理 依靠政府及村黨總支的支持,村委委會積極開展幫扶、幫困、豐富老年人活動等 各項社會事業。重點以提高民政工作效益、切實把民政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為落腳 點,做到工作有人抓、確實保障家庭貧困村民的生產和生活。三年來共資助困難 群眾 157 戶,共計資金 35400 元。并協助 11 戶低保特困戶低息貸款 33 萬元進行 危房建設,為 戶特困戶辦理低保養報。自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以來,我村大 力宣傳合作醫療的惠民政策,近三年來,年全村 95%以上村民參加農村合作醫 療,使村民看病難的問題得以緩解 七、村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是我村一項艱巨地工作任務,由于我們各自然村面積大,人口多,而村 經濟相對薄弱,給我村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不過,三年來在 各級各部門的幫助指導下,我村計劃生育工作還是取得了不錯地成績。目前,全 村共有育齡婦女 人,已領獨生子女家庭 戶,雙農獨女戶 戶,已享受獨生子女 獎扶政策 人,自 2010 年以來為育齡婦女查病、查環活動 1100 多人次,發放宣 傳資料 2100 份,發動協會會員為困難婦女捐款 1000 余元。 三年來,我們的工作在全體村民的支持下,在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村務各 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面臨很多的困難,許多工作還有 待進一步落實和完善。為此,我們將不斷學習,靈活把握政策,正確對待存在的 問題,積極研究探索,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努力把我們今后的工作做得更 好!
【第二篇】:村委會上半年工作總結,村委會農業工作總結
會 2012 年上半年工作總結我丙中洛村委會在 2012 年上半年里,在縣政府和鄉政 府的領導下,我村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為目標, 大力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積極開展大春、小春生產,確保我 村農業總產值逐年提高,保持了我村農業穩定、連續增長, 有效加快了農民增收的步伐,農村的各項工作也呈現良好局 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上半年的工作情況和取得的成效; (一)經濟發展情況 農業發展情況:根據我村實際,因地制宜,大力調整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春生產中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導, 在鄉政府的領導下,積極配合農民搞好水稻、玉米種植,引 導農民轉變耕種觀念,小春生產中積極引進了油菜、小麥, 有效地調整了我村農業產業結構,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又改 善了土壤質量。
(二)基礎設施變化情況 為了完善我村農民飲水條件,我村部分農戶新建、改建 了飲用水水池,新建水池農戶每家每戶補助一千元;每個小 組都不同程度的新建了房屋,每戶由政府補助一萬元;日當 二組新建排水溝 350 米。我村上半年的基礎設施建設順利完 成,有效的改善了我村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我村的物質 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村務、黨建工作情況 (1)充分發揮我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引導 農村黨員學習黨思想,每月的十號為黨員活動日,定期的定 制相關材料,每月向每個黨員小組發兩套黨課學習材料,不 斷的保持黨員的先進性,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基 礎。
(2)加強村委會領導班子內部團結,積極開展批評和 自我批評教育,樹立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的觀念。定期召開 領導班子內部會議和民主生活會,廣集各方意見,力求把工 作做細、做好。
(3)增加村務工作的透明度,財務方面接受有鄉政府 主管部門做定期檢查,并且及時在公布欄反映當月收支情 況,重要決策需召開群眾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方可實施。
(四)維護社會治安穩定情況 隨著經濟的發展,外來人員的不斷流入,當前社會治安 越來越復雜,為防止罪案發生,凈化我村社會治安環境,我 村加強了治安隊伍人員的素質教育和管理,加強治安隊相應 警備器械的配置,并加強對外來工的監管力度。搞好、建立 安全區、安全組工作。幾個自然村的護村隊與治安隊形成了 聯防、聯治的架構。2012 年上半年我村未發生過重大大的案 件,未發現有吸毒現象。 (五)計劃生育工作情況
我村計劃生育工作思想明確,制定的措施得到落實,堅 持計劃生育一抓到底,不放松的方針,“兩委會”在狠抓村 民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又組織了村執勤干部、村小組長、治 安隊、護村隊、婦委對本村人員進行查證、驗證和四術對象 的突出檢查。
(六)工作計劃 1、認真學習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解放思想,統籌各方面的發展,積極貫徹創先爭優活動,把 創先爭優與百姓的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按實際出發,帶領群眾 共同增收致富;把 10 年的各項收入翻一倍。
2、多方面積極爭取資金、修建村村連心路,致力于新 農村建設; 3、深入群眾了解民眾疾苦,用創新思維,發展農村經 濟; 4、為民謀利,著力解決好本村熱點、難點問題,確保 和諧、穩定; 5、努力工作,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工作指標任務, 使本村委會的工作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總之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我村認真貫徹執行上級黨委 政府各項指標任務,同時圓滿完成任務。 丙中洛村委會 2012 年 6 月 4 日
【第三篇】:某區農業農村工作總結,村委會農業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20nn 年, 我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 xx 大和 xx 屆三中全會精神, 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按照中央和省、市、區"一號文件"要求,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 收,圓滿完成了區委年初提出的目標任務, 截止 12 月份為止,全區預計可完成農業總產值 25.16 億元,比去年 23.69 億元增加 1.47 億 元,增長 6.2%;糧食總產達到 19.6 萬噸,比去年 17 萬噸增加 2.6 萬噸,增長 15.3%;農民 人均純收入達到 5110 元,比去年 4629 元增加 481 元,增長 10.3%。
一、強農惠農政策得到全面落實 一是落實惠農政策刺激農業生產。
20nn 年, 全區共發放農民負擔及補貼政策監督卡 7.1 萬份, 入戶率 100%,發放各類惠農補貼資金 6596.29 萬元。其中:糧食直補 531.9 萬元;水稻良種 補貼 579.99 萬元,油菜良種補貼 360.3 萬元,小麥、玉米、棉花良種補貼 42.81 萬元;農資 綜合補貼 2800.8 萬元;能繁母豬補貼 80 萬元;退耕還林現金補助 143.49 萬元,退耕還林糧 食補助 1506 萬元;農機購機補貼 551 萬元。國家惠農補貼項目的擴大和補貼資金的及時發 放進一步刺激了農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全區糧食作物收獲總面積 54.61 萬畝、油料作物收 獲面積 43.36 萬畝,同比增長 18.2%和 35.8%,出欄生豬 23.8 萬頭,比去年的 20.9 萬頭,同 比增長 13.8%,出欄禽類 2400 萬只,其中肉雞 2380 萬只,比去年的 2213 萬只,同比增長 7.5%。二是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和區內招聘就業,發展勞務經濟。年初,我區針對農民工 大量返鄉回流的現狀, 區政府組織了四場大型的農民工就業招聘會, 組織 200 余家企業提供 就業崗位 5000 多個。區勞保局、民政局、扶貧辦、婦聯、團委等部門充分發揮部門職能優 勢,通過免費培訓,開辦"春蕾班"、"宏志班"等,多種渠道開展農民工和下崗職工職業技能 培訓,培訓職業技術專業人才。全年共培訓 2 萬人次,使我區轉移農村勞動力 5900 人,新 增城鎮就業 5016 人,幫助下崗職業再就業 1608 人,均超額完成年初計劃。三是加強農村扶 貧開發促進農民增收。20nn 年,上級安排我區老區建設項目 14 個,扶貧資金 128 萬元,財 政扶貧項目 23 個,扶貧資金 186 萬元。通過整村推進、產業扶貧、老區建設、移民扶貧搬 遷等多種扶貧方式,使我區一大批村組產業有發展,設施有改變,生活有改善。
二、農業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20nn 年,我們把農業重點項目建設作為發展農業的突破口,借助農業重點項目建設有效推進 農業發展。20nn 年,全區共申報各類農業重點建設項目 25 個,目前已完工項目 12 個,在 建 13 個,完成投資 4100 余萬元。向陽湖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于 3 月份正式掛牌,按照"一 圈、二環、三帶、四業、五區、六園"的設想編制了一個占地 150 平方公里的《向陽湖現代 農業科技示范區規劃》。8 月份,湖北咸寧森工科技產業園在區鳳凰工業園正式掛牌成立, 一個規劃產值 50 億元的華中地區最大的森工產業園區落戶我區。晨鳴紙業林漿紙一體化項 目通過各單位的共同努力,已完成了 10.04 萬畝林地林權發證及林地流轉,落實了林漿紙一 體化項目造林面積 27343 畝, 其中委托造林面積 17432 畝, 晨鳴公司自主造林面積 9911 畝。
截止 12 月份,全區共完成人工造林 5.5 萬畝,其中低產林改造 1.5 萬畝,新增長防林 0.8 萬 畝,退耕還林 0.7 萬畝,血防林 0.3 萬畝,其它造林 2.2 萬畝,上述成績得到了省廳的贊揚, 12 月上旬,全省林業現場即將在我區召開。水利部門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淦河生態修復、 南川灌區血防工程、星畈水利設施改造等重點項目相繼動工,得到了上級的肯定。11 人上 旬,全省水利建設現場會在咸安召開。
三、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加大 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20nn 年,全區大力推進"科技興區"戰略,把"科 普惠農,科技助力新農村"行動不斷引向深入。巨寧公司、賀勝溫氏畜禽有限公司、川玉茶 業公司被納入省級農業科技創新示范企業, 雙溪高支苧麻種植科技示范基地被納入全省 100 家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
賀勝溫氏畜禽公司在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堅持企業與農戶加盟 捆綁式發展,20nn 年,全區建立禽類養殖小區 14 個,預計新增加盟戶將突破 500 戶,有望實現 年初出欄肉雞 2800 萬羽的目標;金月獺兔養殖公司與區科技部門聯手開展科技養殖示范戶 工程建設,新發展獺兔養殖戶 100 戶,出籠商品兔 10 萬只。
區財政和農機部門把落實農機購置 補貼政策,推動農業機械化工作牢牢抓在手中,全年爭取國家購機補貼項目資金 551 萬元, 是上年的 2.7 倍。有 418 戶農民享受了購機補貼,共購進農機具達 550 臺(套),帶動農民投入 資金近 XX 余萬元。
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不斷拓展為實現今年農業增長和農民增收提供了技 術支持。
[page] 四、農業產業化水平穩步提升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可持續發展, 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 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選擇。
20nn 年, 全區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1 家(賀勝溫氏畜禽有限公司),使我區省級重點農業產業 化龍頭企業達到 6 家,新增市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7 家(萬山紅農業生態園、桂源紅 酒業、國辰竹木、金桂園苗木、興林富苗木、廣祥物流、宏真米廠),使我區市級重點農業 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 19 家,按照"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建成產業化經營基地 70 多萬畝, 養殖小區 30 多個,參與產業化經營農戶 7 萬余戶,形成了 10 多個專業村,44 個專業合作 組織,1000 多個專業大戶。6 個茶葉、水果、禽類、水產領域產品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農 業產業化水平的穩步提升為今年農業保增長、保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五、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 在省市區各級重視支持下,我區新一輪新農村建設熱潮高漲。一是規劃編制力度不斷加大。
區鎮兩級成立了工作專班, 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和督辦檢查。
區財政列支新農村建 設專項資金 500 萬元, 用于全區重點鄉鎮集鎮和村灣建設規劃修編。
目前已完 7 個鄉鎮總體 規劃編制和 45 個村莊的新村建設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編制。二是試點示范成效顯著。全區 確定省級新農村建設試點鎮 1 個, 第二批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2 個, 市級新農村建設重點 鄉鎮 1 個,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17 個,區級重點鄉鎮 1 個,區級新農村建設重點村灣 45 個。配合舉辦中國咸寧首屆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我區投入資金 5000 多萬元,開展了 107 國道沿線和京珠北至劉家橋沿線的重點鄉鎮的集鎮改造和村莊整治,目前賀勝、雙溪、橫溝 集鎮改造已基本完成。劉家橋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區建設正進入攻堅階段,彭城古街 1.7 公 里道路路基已經成型,中心景區 26 戶房屋拆已完成 21 戶,劉家橋至白沙 51 戶仿古裝修已完成 44 戶,年底可望完成 100 戶。
劉家橋景區水網改造、 大葉野茶基地等建設項目正在建設之中。
雙溪橋鎮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建設在市區大力支持下,計劃投入 2300 萬元,目前已投入 近千萬元,雙溪大道兩側 2800 米下水道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人行道改造及管線入地工 程現已動工在建,電力線路改造同期進行;臨街面 700 戶房屋立面改造工程,已完成房屋立 面改造 28000 平方米,屋頂平改坡 4000 平方米,主街道綠化亮化、集鎮自來水廠等建設項 目正在進行之中。三是農村建設面貌煥然一新。通過推進新農村建設,全區各鄉鎮大力推進 村灣整治,編規劃、建新房、改舊屋通過"三改一建"努力改變村容村貌,涌現出了一批衛生 村灣典型。浮山旗鼓村借長江工業園區開發之機,集中拆遷還建,高起點規劃,統一建設樣 式,建起了 370 戶別墅新村。官埠橋鎮紫壇村郭李、黃庫兩村灣召集村民開會動員,號召村 民捐資建家園,共募集資金 40 余萬元,通過修公路、鋪曬場、改水塘、建公廁、搞綠化使 村灣面貌大變樣。賀勝橋鎮桃林村唐角涂依托溫氏養雞,帶動該組經濟發展。在沒有外來資 金的情況下,群眾不等不靠,自發捐資修通了 1.6 公里水泥路,并通過家家戶戶投勞硬化地 面,集資對全組 48 戶房屋進行搓沙改造,村灣面貌大變樣。大幕鄉東源村山下灣群眾自訂 衛生公約自我管理,讓舊居衛生管理井井有條,古樸整潔。 六、農村民生進一步改善 20nn 年,全區各級各單位積極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把關注民生,為民辦實事貫 穿活動始終,使農村民生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人口與計劃生育網絡進一步健全,利益導向 機制進一步完善,20nn 年 10 月 1 日至 20nn 年 9 月 30 日全區出生人口 6185 人,人口出生 率為 10.16‰,其中政策內出生 5720 人,政策外出生 465 人,符合政策生育率為 92.48%出生人 口性別比為 108.5。以"雙千"為內容的生育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全區落實"雙千"幫扶戶 326 戶,落實幫扶資金 165 萬元,落實幫扶致富項目 183 個,協助落實資金 360 余萬元。民 政救災、社會救助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抵御了自然災害影響,及時發放救災資 金 249 萬元。農村低保擴面新增低保戶 XX 人。結合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在區委袁書 記的帶頭參與下, 全區 1462 名黨員干部廣泛參與到"雙扶"活動中, 共為雙扶戶捐助資金 250 萬元,幫助發展致富項目 389 個。交通公路部門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完成通村公路建設 282 公里,改造危橋 12 座。能源辦加大農村沼氣入戶和"改廚、改而、改圈"支持力度,全區共 建成農村沼氣用戶 1820 戶,同步"三改"1418 戶。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全區農村民生得到 了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