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4日,24歲的陜西男子高某順穿著黑色西裝,出現在涼山州會理縣救助站。他告訴工作人員,自己錢包被偷,沒錢回家過年。最終,會理縣救助站按規定給了高某順一張到攀枝花的車票。事實上,高某順的“跑站”經歷,并非個案。這是一種還不被人熟知的職業乞討方式,行內稱作“跑站”。
“跑站”就是一群身體健康且沒有遇到困難的人,游走全國,編造各種凄慘遭遇,專門到各地救助站及政府部門求助騙取錢財。其不但干擾了救助工作的正常運行,還使得政府財政落入不勞而獲者手中,并由此引發很多社會問題。
那么“跑站”的原因具體是因為什么呢?一是市級救助站通常都有“不給受助人員現金資助”的規章制度,而且一旦發現前來求助的是“跑站”的,往往會拒絕救助;二是許多縣級救助站僅僅只是民政的一些工作人員兼任,他們與專職救助工作的救助站工作人員不同,沒有豐富的經驗和核查的手段,往往就會出現被“跑站”者蒙騙的情況。
那么應該如何應對這種“跑站”的不良行為呢?首先應該在各地救助站,包括婦聯、團委等單位安裝全國聯網的救助系統人員名單查詢,對于同一多次求助者,如經查實系職業跑站人,立即被納入救助黑名單。同時,該救助站的信息系統應該與公安部門聯網,以此核實這些人的具體信息,到底需不需要救助,而不是僅由救助站工作人員憑經驗進行判定。
其次對當前的救助管理相關規定以及處罰規定進行細化和補充。嚴禁“跑站”人群鉆空子。
在救助時工作人員要分清具體情況,既不能對所有“疑似”流浪乞討的人員都不予救助,也不能讓別有用心者鉆了法律和道德的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