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要著力降低物流成本。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區封鎖,減少行政干預,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切實加大對公路亂收費、亂罰款的清理整頓力度,減少不必要的收費點,全面推進全國主要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建設。
加強和規范收費公路管理,減少收費點,是近年來中央政府一直在積極推進中的一項工作。早在2011年6月,當時的交通運輸部等五部委辦曾部署了為期一年的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工作,查出了不少問題,部分收費公路已改為免費通行。從總體來看,這次專項檢查后各種像“攔路虎”一樣的收費站仍然四處林立,其中很多公路盡管已收回投資還清借貸,仍在收費。此次國務院再度要求減少不必要的收費點,并將其作為我國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顯示了中央政府在這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的決心。
造成收費點過多過濫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很多高速公路建設使用了BOT模式,這種模式的推行確實加快了我國高速公路的建設進度。嚴格地說,公路是一種社會公共資源,政府有責任向社會提供服務,當高速公路成為投資產品以后,它與目前普遍存在的地方經濟的條塊分割和地區封鎖也產生了高度的契合,成為一些地方政府實行地區市場壟斷的一種工具,而這種條塊分割的經濟結構又很容易導致各地在本地轄區設置收費點,造成很多不必要收費點的出現。
因此,要減少不必要的收費點,首先必須明確公路作為公共產品的屬性,而不能讓它變質為投資產品。其次,還必須從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區封鎖,減少行政干預入手,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
另外,還有必要對收費公路建立起嚴格的社會監督機制。目前各地對收費公路的投資和收費收入還沒有建立完全公開透明的制度,這也是導致一些已經還清借貸的高速公路仍能收費的一個原因,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則是要求地方政府將高速公路的營收徹底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