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代表國務院向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作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稱,機關事業單位與城鎮職工統一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已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公務員養老保險由單位和個人繳費。(《中國青年報》12月 24日)
千呼萬喚始出來!在民間呼喊多年以后,改革我國養老體制“雙軌制”,終于從“摸石頭”變成了“過河”。每年“兩會”,相關負責人被問及養老體制改革時,總習慣說“將要并軌”,現在也終于可以換一種說法了。雖然這個說法現在還只是一個報告,既不是改革方案,也不是實施辦法,也沒有一個明確時間表,但可以肯定的是,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表明這樣一個事實:養老體制“并軌”已“箭在弦上”。
養老體制“并軌”,自然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會不會大幅上漲?廣大納稅人會不會付出更多?公共財政能否有能力支撐這樣的改革?對于普通大眾而言,以上疑慮也并非毫無道理??梢钥隙ǖ氖?,養老體制“并軌”,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
所謂的“改革陣痛”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吃皇糧”人員的人力成本將上升,從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不繳社保到繳納社保的過渡過程中,無論是中央財政,還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都將面臨壓力;二,并軌之后,可能會有不少單位建立“年金制度”,在正常的養老保險制度之外,這將會繼續提高整個社會的 “養人成本”;三,新人和老人的差異問題,恐怕也都會由財政來埋單。以上這些,都意味著財政還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去支撐這次改革。
但是,養老體制并軌,仍然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改革。它從根本上打破了“鐵飯碗”,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一旦到退休年齡,就與公共財政脫鉤,由社保基金發放養老金?;蛘哒f,它讓全社會的人都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公平,在退休人員群體中,再也不會增加新的“吃皇糧”的人,而領到手的養老金也要隨著社保基金盈虧以及物價與消費情況而浮動。它更有利于體制內外人力資源的流入與流出,改變了“公務員一旦辭職就無法順利退休”的現實。
陣痛僅僅是陣痛。在改革之后,公共財政將會慢慢從養老體制中退出,這對于廣大納稅人而言是好事。我們的公共財政也終有一天會因為養老體制“雙軌制”改革而壓力變小。在公共財政不再負責養老問題之后,公共財政才有余力來為民生服務。一言以蔽之,改革的陣痛自然不可避免,但養老體制“并軌”卻是真正意義上有進步性的改革,“長痛不如短痛”,畢竟,任何社會最需要的就是公平與公正。